? ? ? ? ? 九九重陽在中國文化中意味深長:既是“宜長于久”的恒久,也是“九九歸一”的終極。陽盛的極致即是衰落。處于寒露節氣中的重陽節,正值萬物冬藏之前最絢爛的一天,重陽前后,鴻雁南飛、菊有黃華,在盛極一時的光景里,承載了人們樸素的隱憂與夙愿:避惡禳災祈福。
? ? ? 在古代,人們慶重陽節的必然動作是登高,必要陪伴是菊與酒。古代文人的重陽節還要加上重要的一項:吟詩。李白曾寫《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都在這短短一首詩里了。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仰慕名山大川,重陽登高必然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 ? ? 九九正值涼風乍起,天地始肅,萬物自喧囂里漸漸收聲,秋上心頭成為“愁”,人們仰望宇宙之遼闊,俯視生命之無常,正是感慨“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人”“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之時。
? ? ? 菊則因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心愛之物而成為隱居生活的代名詞。“陶菊”作為一種隱逸清簡的文化品格,逐漸與重陽文化融為一體;酒更是毋庸贅述,重陽節必要“但將酩酊酬佳節”:李清照吟“東籬把酒黃昏后”訴愁,杜甫以“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感慨物換星移又一秋、珍惜眼前看花人的重陽情懷。
? ? ? ? 我們的祖先正是這樣,在登高、嘯詠、飲酒、賞菊、宴客的日常節慶動作中,將生命感悟、家國情懷、宇宙觀感氤氳于心胸,訴諸筆墨,造就了燦若星河的文學藝術。進入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逐漸遠離土地,與自然的溝通之徑日趨淡漠,對春華秋實、天時地利漸漸失去了敏銳的知覺,對節氣、節慶習俗等等屬于傳統中國的文明知之甚少。
? ? ? ? 重陽節的核心元素于今似乎失去了現實意義:從公寓高層俯瞰大地的體驗天天都有,密密麻麻的城市森林卻讓人喪失了“天人合一”的想象力。
? ? ? ? 然而,傳統文化與當今日常生活并非隔絕。秋高氣爽之時,人們心頭涌起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剛剛結束的每年一度的“黃金周”,也與古時寒露節氣中人們會外出活動、享受一年中最后繁華的習俗遙相呼應。
? ? ? 其實,重陽節里很多傳統的文化血脈在社會和個體身心的暗處依舊涓涓流動,只是大多數人并未喚醒自身去體會、去參悟、去歌哭的文化自覺。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不僅要向前方眺望,更需向歷史深處回望和致敬。如果我們口口聲聲念叨著的、期冀得以發揚光大的傳統文化,若不以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切為出發點、為根基、為寶庫,永遠不可能有真正枝繁葉茂的豐收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