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任乃強根據50多本古蜀人寫的《私志》和《華陽國志》《蜀志》注釋古蜀地歷史史料||狼煙詩影|| - 草稿

? ? ? ? ? ? ? ? ? 這是1976年任乃強先生抄釋《蜀志》以及張、李、王、吳、何、牧、等50多本廖本記(廖本記:舊本古蜀志)注釋蜀、滇地理、人物、故史、國史。


? ? ? ? ? ? ?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七

  ? ? ? ? ? ? ? ? 劉后主志

     ? ? ? ?  一

  后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太子。甘夫人所生也。襲位時年十七。

  建興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尊皇后〔吳氏〕曰皇太后。大赦,改元。于〔歲〕,舊本并只于字。依《三國志》當有歲字。茲補。魏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也。

  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此下各舊本并有張字。廖本無。飛女也。封丞相亮武鄉侯。中護軍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云〔為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辰荻级劫M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南中諸郡并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未便加兵。遣尚書何焯過錄元豐本,此下有方圈;示字不明。蓋《后主傳》作“尚書郎” ?!吨鳌纷鳌吧袝?。昔人疑之也。今按,蜀時有尚書令,任總機衡。其下有尚書郎,亦得省稱“尚書”。非有脫也。南陽鄧芝固好于吳。吳主孫權曰:“吾誠愿與蜀和親。但主幼國小,慮不自存?!敝υ唬骸?吳蜀二國,〔四州〕舊本并脫此“四州 ”二字。依《芝傳》補。之地。吳有三江之阻,蜀有重險之固。大王命世之英,諸葛元豐及劉、李、錢、《函》本有亮字。張、吳、何、王、浙、石本無。一時之【桀】〔杰〕。元豐、廖本作桀,他各本皆作杰。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峙。劉、張、吳、何、《函》、王、浙、石作跱。李、廖本作峙。大王如臣服于魏,魏則上望大王入朝,其次求太子入侍。若其不從,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眳侵鞔髳偅c蜀和報,元豐、錢、劉、李、《函》、廖本作報。吳、何、王、浙、石本作親。張佳胤所改也。使聘歲通。芝后累往。權曰:“若滅魏之后,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滅魏之后,大王未深識天命者,戰爭方始耳?!睓嘣唬骸吨鳌纷鳌皺啻笮υ弧?。“君之誠懇,乃至于此。”書與亮曰:“丁宏《芝傳》與錢寫本作□。則讀如肱。掞張,元豐本此二字不明。錢寫本倒作“丁掞□張?!睆埣沿芳有∽⒃疲骸?《蜀志》宏作□。孫權謂宏言多浮艷。”吳、何、王、浙、石本并有此注。他各本無。陰化元豐本作險。他各本同《芝傳》俱作化,李□所改,各本遵也。不【實】〔盡〕,《芝傳》作盡。和合二國,惟有鄧芝?!?br>

  二年,丞相亮開府,領益州牧。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亮乃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度龂荆羵鳌逢悏墼u語此下有“開誠心,布公道”六字。盡忠益時者,雖仇元豐與廖本作仇。他各本作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吳、何、王、浙、石本作“辭”。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親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究《三國志》作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乎《三國志》作于。封域之內,此下《三國志》有咸字。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勸戒明也。辟尚書郎蔣琬及廣漢李邵、巴西馬【勛】〔齊〕舊各本并作勛。茲據《三國志.楊戲傳》改作齊。為掾,南陽宗預為主簿,皆德舉也。秦宓為別駕,犍為五元豐與劉、李本作王。他各本作五。梁顧廣圻校注云:“《贊》、《目錄》作伍梁?!敝^常氏《先賢志》及《士女目錄》。為功曹,梓潼杜微為主簿,皆州俊彥也。而江夏費祎、南郡董允、郭攸之始為侍郎,贊揚日月。吳遣中郎將張溫來聘,報鄧芝也。將返,命百官餞焉。惟秦廖本外各本皆無秦字。宓未往,亮累催之。溫問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各舊本此下有者字。廖本無。也。”及至,溫問宓曰:“君學乎?”答曰:“五尺童子皆學,何況小人?”溫曰:“天有頭乎,在何方也?”宓曰:此下吳、何、王、浙、石本有“在西”二字。系張佳胤妄增?!度龂荆祩鳌肺淖鳎骸皽貜蛦栐唬禾煊蓄^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背J喜⒆饕粏?,省其答語也。“《詩》云:乃眷西顧。知其在西?!庇衷唬骸疤煊卸??”宓曰:“《詩》不云乎: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無其耳,何以聽之?”又曰:“ 天有足乎?”曰:“《詩》不云乎:元豐本及錢、劉、李、《函》本作“《詩》不云乎”,張、吳、何、王本作“《詩》云”二字。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又曰:“天有姓乎?”曰:“姓劉?!薄昂我灾俊痹唬骸捌渥有談?。 ”本傳作“天子姓劉”。又曰: “日生于東乎?”曰:“雖生于東,終本傳作而。沒于西。”答問如響之應聲,溫大敬服。宓亦尋遷右中郎將,長水校尉,大司農。

  三年春,長水校尉廖立坐謗訕朝廷,〔廢為民〕,【改】徙汶山。各舊本并作“改汶山 ”。按《三國志.立傳》云:“廢立為民,徙汶山郡。 ”當是舊有脫文,又訛民為改也。立自荊州,與龐統錢寫本脫統字。并見知,而性傲侮。后更冗散怨望,故致黜廢。三月,亮南征四郡,以元豐本無以字。弘農太守楊儀為參軍,從行,〔署府事〕。步兵校尉襄陽向朗為長史,統留府事。秋,南中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冬,亮還,至漢陽,與魏降人李鴻相見,說新城太守孟達委仰于亮無已。亮方北圖,欲招何、王、盧、石本作推。達為外援,謂參軍蔣琬、從事費詩曰:“歸,當有書與子度相聞?!薄緦Α俊苍姟掣髋f本作對。誤也。當作詩一人。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奉元豐與錢、劉、李、《函》、廖本作奉。張、吳本作命,何本作事?!对妭鳌吩疲骸昂笥直撑严鹊邸!毕鹊?,背叛;反覆之人,何足與書?!绷敛淮?。詩數率意而言,故凌遲于世。吳、何、王、浙、盧、石本有小注云:“率意、凌遲語在《蜀書》傳中。”謂陳壽評語中字也。十有二月,亮至,群元豐與錢、劉、李、《函》、浙、廖本作群。張、吳、何、王、石本作郡。官皆道迎,而亮命侍郎費祎錢寫本誤作諱。參乘。祎官小年幼,眾士于是莫不易觀。

  四年,永安都護李嚴還督江州,城巴【部】〔郡〕劉、李本作都。大城。元豐本作“城巴郡大城”。張、吳、何、王、石本作“還督江州巴郡”,無“大城”字。張佳胤所妄改也。李嚴更作大城,見《巴志》。以征西將軍汝南陳到督永安,封亭侯。是歲,魏文帝崩。明帝立。

      二

  五年,魏太和元年也。春,丞相亮將北伐,上疏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元豐與錢、張、吳、何、《函》、王、浙、石本并作亡。劉、李、廖本同《三國志》作忘。亡字訛。身于外者,咸《三國志》原表作蓋。追先帝之遇,《陳志》原表文作“殊遇”,《常志》舊本同《文選》無“殊”字。欲報之原表有于字。陛下也。此下節刪原表三百六十八字。先帝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原表有也字。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原表有“恐讬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句。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元豐及錢、張、吳、何、王、浙、石本皆作以,劉、李、廖本同《三國志》作已。下句同。以,已故通。定,兵甲已足,當帥獎元豐與廖本作“帥獎”。劉、李、錢、《函》本作“率將”。張、吳、何、王、浙、石本同《三國志》作“獎率”。三軍,北平元豐及錢、劉、李、《函》、廖、浙本作平。張、吳、何、王、石本同《三國志》作定。 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元豐及張、吳、何、王、浙、石本同作奸。劉、錢、《函》本作□。廖本作奸。字通。兇。錢寫作。吳、王、浙本作。劉、李、何、《函》本作兇。字通。克《三國志》作興?!冻V尽犯鞅揪骺?。復漢室,還于元豐本及浙本作于。錢、劉、李、《函》及張、吳、何、王、石本并作乎。廖本作于。舊都。此臣所以吳、何、王、石本無以字。元豐本有。浙本擠刻有。報先帝而忠于陛下。原表有“之職分也” 為句。愿陛下讬臣以討賊興復。原表有“之效”字為句。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陛下亦宜自謀,原表文有以字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不宜引喻失誼,元豐及廖、浙本作誼。劉、李本同《三國志》作義。張、錢、吳、何、《函》、王、石本作所。以塞忠諫之路也?!辈灰艘韵戮洌碓凇坝麍笾诒菹隆?,下,作“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誼”云云。又曰:“親賢臣,遠小人,先漢所以興隆。昵小人,疏君子,后漢所以傾覆。原表此語在前節文中。作“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原表作“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斟酌規益,《三國志》與《武侯集》作“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斟酌”以下句,原表在“忠于陛下之職分也”句下。作“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常氏割移如此。宮省之事,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痹泶司渖辖印耙赃z陛下”句。作“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背J细母Z如此??梢娨馈度龂尽芬曰馗摹冻V尽氛叻鞘?。以尚書南陽陳震為【中】〔尚〕舊刻誤作中。茲改,說詳注。書令,治中張裔為留府長史,與參軍蔣廖本注云:“當有琬字。” 〔琬〕【公琰】知居府事。二月,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白〕馬。舊刻各本同《三國志.后主傳》作“石馬”。劉、李本石作右。茲改白馬,說詳注。以鎮北將軍魏延為司馬。

  六年春,丞相亮揚聲言由斜谷道取郿,使鎮東將軍趙云、中監軍鄧芝據箕谷為疑軍。魏大將軍曹真舉眾當之。亮身率大眾攻祁山。賞罰肅而號令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參軍襄陽馬謖、裨將軍巴西王平及張【休】〔沐〕、元豐及錢、劉、李、《函》本作沐。張、吳、何、王、浙、石與廖本均作休。蓋張佳胤據《王平傳》妄改。李盛、黃襲等在前,違亮節度,為郃所破。平獨斂眾為殿。而云、芝亦不利。亮拔將西縣千余家還漢中,戮謖及【休】〔沐〕盛以謝眾,奪襲兵,貶云元豐本作云秩。長史向朗以不時臧否,免罷。超遷平參軍,進位討寇《函?!纷鳌④?,封亭侯,統【軍】五【年】〔部軍〕。舊刻各本均作“五年”。劉、李本提行,《函?!繁究崭?。皆以 “統軍”斷句。李本并改“五年”字為“六年”。惟元豐與張、吳、何、王、浙本“五年”字上下連,足助判斷舊本字訛。顧廣圻校稿,此上初有眉批“當衍軍字” 四字,意謂當讀為“統軍五”,又復泐抹,別批云“按當作部?!度龂荆跗絺鳌吩疲杭影輩④?,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笔鹪啤皾緸I校定 ”。再復批云:“又考《南中志》云: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平所統者謂此也。裴松之不注,故讀者不知其解。”署“又記”二字。廣圻別號澗濱老人也。廖寅刻本,于此仍舊文,小注云:“按當衍軍字,年當作部。《三國志.平傳》云……可證也。五部, ……即此五部矣?!比脻緸I說,仍堅持“衍軍字”。今按,軍字非衍。但舊鈔誤倒耳。原當作“統五部軍” 。茲改正。亮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令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臣授任無方。春秋責帥,職臣元豐、錢、劉、李、《函》、廖、浙本均作“職臣”。張、吳、何、王、石本同《三國志》作“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庇谑且粤翞橛覍④?,行丞相事。辟天水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亮元豐本無亮字。書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維曰: “姜伯約西州上士,馬季常、李永南不如也?!倍翉统錾㈥P,圍陳倉。糧盡還。魏將王雙追亮。亮合戰,斬雙。

  七年春,丞相亮遣護軍陳式元豐與廖、浙本同《三國志.后主傳》作式。他各本并作戒。下同。宋版《三國志.諸葛亮傳》亦作戒,《后主傳》作式。疑戒字訛。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出將擊式。亮自至建威,淮退,遂平二郡。后主詔策亮曰:“街亭之敗,《三國志》載原詔作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抑損。原詔作“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函?!繁咀魇?。征,郭淮遯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震兇暴,功勛赫然。原詔有“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句。又下文有今字。復君丞相,君其無原詔作勿。辭?!毕乃脑拢瑓侵鲗O權稱尊,遣衛尉陳震慶問。吳張、吳、何、王、浙、石本無此吳字。與蜀約分天下。冬,城漢、樂。

      三

  八年春,丞相亮以參軍楊儀為長史,加綏遠將軍。遷姜維護軍,征西將軍。秋,魏大將軍司馬宣王由西城,征西車騎將軍張郃由子午,大司馬曹真由斜谷,三道將攻漢中。丞相亮軍成固元豐本與廖本作成固。他各本作“城固”,唐以來地書訛成為城,李□因俗改也。〔赤阪〕。此依《后主傳》補。表進江州都護李嚴驃騎將軍,將二萬人赴漢中。嚴初求以五郡為巴州。書告錢寫作先。亮,言魏大臣陳群、司馬懿并開府。亮乃加嚴中都護。此上三十一字,應是常氏本注,寫成正文。以嚴子豐 《巴志》作農。為江州都督。大雨,道絕,真等還。丞相亮以當西【北】〔出〕征,上西字,錢、《函》二本作先。廖本同。元豐以來各他本并作西,而注云“當作出”謂全句當作“丞相亮以當出北征”也。茲依《李嚴傳》,仍定為西,改為“西出征 ”。下文“復出祁山”,對行府言,在西也。亮核李嚴表亦云“臣欲西征”。因留嚴漢中,署留府事。嚴改名平。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元豐與《函》、廖本作曜。錢寫作擢。他各本作耀?!度龂荆觽鳌放c《輔臣贊注》作瑤,《曹真傳》作“耀”。《晉書》與《通鑒》作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錢寫作溪。今本《三國志.魏延傳》同。延遷前軍師、鎮西將軍,封南鄭侯。懿左將軍、高陽鄉侯。徙魯王永為甘陵元豐、錢、劉、李、《函》、廖本作陵。他本作凌。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故也。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函?!繁咀髌砩?。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劉本誤作榮。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元豐錢、劉、李、《函》、廖、浙本作住。吳、何、王本作在。何一本作往。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時下六字應是夾注。盛夏雨水。平恐漕運元豐與廖本作“漕運”。他各本倒作“運漕”。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郃至青何、王、石本作清。封交戰,為亮所殺。秋八月,亮還漢中。平懼亮以運不辨《函?!放c吳、何、王、浙本作辦見責,欲殺督運領岑述。驚問亮何故來還。又表后主言亮偽退。亮怒,表廢平為民,徙梓潼。奪平子豐兵,以為從事中郎,與長史蔣琬共知居府事。時費祎吳、何、王本作祎,下同。為司馬也。

  十年春,丞相亮休士勸農。

  車騎將軍劉琰與劉本誤作興。軍師魏延不和,還成都。秋旱,亮練兵講武。

  十一年,魏青龍元年也。丞相亮治斜谷閣,運糧谷口。吳本“谷口”二字小字。

  十二年春,丞相亮以流馬運,從斜谷道出武功,據五丈原,與司馬宣王李本衍宣字。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秋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陳志》原有“遺命”二字。還葬漢中定軍山。冢足容棺,斂以時服。謚曰忠武侯。此下補 “先是”二字。 〔先是〕鎮西大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不和,亮既恃延勇猛,又惜儀籌畫,不能偏有所廢,常恨恨之,元豐本下恨字作小二。劉本二恨并作小字,比肩。錢、《函》、廖本作二大字。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常恨二人之不平”。為作《甘戚論》。二子不感。延常舉刃擬儀。儀元豐本無下儀字。涕淚交流。惟護軍費祎和解中閑〔間〕,舊各本并作間。終亮之世,盡其器用。儀欲案亮成規,將喪引退,使元豐本此下有魏字。延斷后,姜維次之。延怒,舉軍先歸【南鄭】。各相表反?!度龂荆觽鳌纷鳎骸奥仕I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绷舾L史蔣琬、侍中董允保元豐本有楊字。儀疑延。延逆錢、劉、李、《函》、廖本作逆。吳、何、王、浙、石本作道。元豐本無逆道字。欲擊儀。儀遣平北將軍馬岱 劉、《函》二本作武。錢寫作倵。討滅延。延自以武干,常元豐本作長?!堆觽鳌纷鳌懊砍鲚m欲”。求將數萬別行,依韓信故事。亮不許。以亮為怯。及儀將退,使費祎造延。延曰:“公雖亡,吾見在,當率眾擊賊。豈可以一人亡,廢國家大事乎?!笔沟t報。儀不可。故欲討儀。以上六十八字,疑原是常氏本注,被寫成正文。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以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事。初,亮密表后主,以 “儀性狷狹,若臣不幸,可以蔣琬代臣?!庇谑且早樯袝?,總統國事。以儀為中軍師,司馬費祎為后軍師,征西姜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鄧芝前軍師、領兗州刺史,張翼前領軍,并典軍政。廖立在汶山,聞亮卒,垂泣曰:“吾終為錢、劉、李、《函》四本作于。左衽矣!”李平亦發病死。初,立、平為亮所廢,“安奄沒齒”。按此是廢置時詔語。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感憤焉。

      四

  十三年,拜尚書令蔣琬為大將軍,領益州刺史。 《琬傳》云:“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以費祎為尚書令。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超登大位,既無戚容,又無喜色,本傳有“神守舉止有如平日”及“由是”字。眾望漸服。侍郎董允兼虎賁中郎將,統吳、何、王、石本無統字。浙本擠補。宿衛兵。此下當有脫文一行。茲依允本傳補十九字。說詳注釋。 〔甚盡匡救之理。琬以刺史讓祎及允,皆固辭不受?!耻妿煑顑x,自以年宦元豐及張、吳、何、王、浙、廖、石本作宦。錢、劉、李、《函》本作官,李□依《三國志》改也。宋刻《三國志》與《通鑒》卷七十三俱作宦?;伦植徽`。在琬前,雖同元豐及張、吳、何、王、石本無同字。錢、劉、李、《函》、廖本有。浙本擠補。《三國志.儀傳》作俱?!逗!沸∽⒃票咀骶恪閰④姟㈤L史,己常征伐勤苦,《儀傳》作“每從行,當其勞劇”。 更處琬下,【書】各本并有書字。錢本作空位。廖本小注云“當衍”。怨望?!矔持^費祎曰:“公亡際,張、吳、何、王、浙、石本有小注云:“按本傳云:往者丞相亡歿之際?!?吾當《儀傳》作若。舉眾降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耶?”此下張、吳、何、王、浙、石本有“令人悔不可追”句。元豐本及劉、李、《函》、廖本無。錢寫本有“令人追悔不可及”七字。祎《儀傳》有密字。 表其言。廢徙漢嘉。儀又上書激切,遂行儀重辟。吳以亮之卒也,此下錢寫本有又字,他本并無。增巴丘守萬元豐本作萬。人。蜀亦益白帝軍。右中郎宗預使吳,吳主曰: “東之與西,共為一家,何以益白帝守?”預對曰:“ 東增巴丘之戍,蜀益白帝之兵,俱事勢宜然,不足以相問也。”

  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西巡,至湔山廖本注云:“當衍”。登廖本依《后主傳》注云:“當有觀字”。茲不取,說在注釋。阪,觀汶川之流。武都氐王符《三國志.后主傳》與《張嶷傳》并作苻。健請降,將軍張尉迎之,過期不〔至〕。大將軍琬憂之。牙門將巴西張嶷曰:“健求附款至,必無返滯。張、吳、何、王、石本同《三國志.張嶷傳》作“必無他變” 。元豐及錢、劉、李、《函》、廖本作“返滯”。張佳胤好用《陳志》文改《常志》,非是。聞健弟狡,不能同功,各將乖離,是以稽李本作嵇。耳?!苯〉芄丫臀?。健率四百家隨尉,居廣都縣。

  十五年,魏景初元年也。夏六月,皇后張氏薨,謚曰敬哀。是歲,車騎將軍吳懿卒。以后典軍、安漢將軍【王平】二字當移至“太守”下。領漢中太守〔王平〕代懿督漢中事。懿從弟班,漢大將軍何進官屬吳匡元豐及劉本作。錢本作 。張、吳、何、王、浙本作。《函》、廖、石本作匡。以下同。之子也,名常亞懿,官至驃騎將軍、持節、鄉侯。顧廣圻校稿云,“假節,綿竹侯,見《三國志.季漢輔臣贊》陳壽注中”,廖本據以入注。時南郡輔匡【光】〔元〕顧校稿批云:“《輔臣贊》輔元弼、劉南和?!绷伪咀⒃疲骸爱斪髟!卞?、零陵劉邕南和,官亦至鎮南將軍;潁川袁綝、舊各本作淋。廖本作綝。下同。南郡高翔至大將軍,綝征西將軍。顧校稿云:“袁綝、高翔未見?!?br>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敬哀皇后妹也。大赦,改元。立子璇為太子,瑤為安定王。以典學從事巴西譙周為太子家令,梓潼李撰為仆射,皆名儒也。冬十二月,大將軍琬錢寫本脫琬字。出屯漢中,更錢、《函》本作夏,他各本作更。拜王平以前護軍、署大將軍府事,尚書仆射李福為前監軍、領大將軍司馬。元豐本作“大司馬”。他各本無大字。舊刻衍,李□刪也。

  【延熙】何、王二本誤作“元熙 ”。浙本剜改作延。承上元年,不當有此二字。廖本注云“當衍”。二年春三月,進大將軍琬大司馬,開府。辟治中從事犍為楊【義】〔羲〕張、吳、何、王、浙、石本小注云“蜀書作戲”。顧校稿與廖本注云“當作羲”。下同。今按:戲、羲古通用?!赌现兄尽放f刻亦誤作義。為東曹掾?!玖x】〔羲〕性簡,琬與言,時不應答。舊刻本作荅。王、浙、石本改竹頭。群吏以為慢。琬曰:“ 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所戒?!玖x】〔羲〕欲贊吾是耶,則非本心;欲反吾言也,當讀如耶。則顯吾之非;是以嘿然。此【義】〔羲〕之快也。”此下,元豐、錢、《函》本空格。劉本提行。張、吳、何、王、浙本不空,填“又 ”字。張佳胤依《蔣琬傳》文所填也。填亦是。督農楊敏常毀琬:“作事憒憒。誠非前人也。”《琬傳》作“誠非及前人”?!锻ㄨb》作:“誠不及前人 ”?!扒叭恕敝噶痢;蛞园诅?。琬曰:“吾信不如前人?!敝髡甙祝簭?、吳、何、王、石本無白字。元豐及他本有。浙本擠補。“乞問憒憒張、吳、何、王、石本又依《琬傳》增之字。狀?!辩唬骸捌埰洳蝗?,則憒憒矣。復何問也。”張、吳、諸本又依《琬傳》改作“復問何也”。也亦讀如耶。后敏坐事下獄,人以為必死。琬心無適莫?!剁鳌反讼掠小暗妹庵刈铩彼淖帧J且陨舷螺嬆溃瑲w仰于琬。元豐本此下空格。蜀猶稱治。輔漢將軍姜維領大司馬元豐、錢、劉、李、《函》、廖本并如此斷句。顧廣圻校稿云:“按:此當重司馬二字??肌度龂荆笾鱾鳌方ㄅd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二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督S傳》: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然則領大司馬司馬者,領蔣琬大司馬之司馬也。傳寫者誤認為復文而去之耳?!绷伪緭匀胱?。茲并補“司馬”二字?!菜抉R〕?!臼菤q】元豐本此二字在 “入羌中”下。錢、劉、李、《函》、廖本移在“西征 ”上。李□所移也。廖本注云:“按此二字當在下文魏明帝崩之上。”西征,入羌中。此下,元豐本有“是歲”二字。錢、劉、李、《函》本逕連下“魏明”字。廖本亦無“是歲”字,但空格。茲依元豐本補。 〔是歲〕魏明帝崩,齊王即位。劉、李、《函》本此下不提行,逕連“延熙” 字。錢、廖、石本空格。張、吳、何、王、浙本則于“ 蜀猶稱治”下提行。并移“輔漢將軍姜維領大司馬西征入羌中”十五字于“正始元年也”句下。

  延熙廖本注云:“當衍此二字。 ”茲以有魏年故,不刪。三年,魏正始元年也。〔以〕安南將軍馬忠率〔將張嶷為〕越嶲太守【張嶷】平越嶲郡。舊刻原無以、將、為三字。“ 張嶷”二字倒。茲改正。說詳注釋。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祎至漢中,與大司馬琬諮張、吳、何、王、浙、石本無諮字。元豐及他各本有。論事計。歲盡還。

  五年,春正月,姜維〔自漢中〕依《后主傳》補。還屯涪縣。大司馬琬以丞相亮數入秦川不克,欲順沔東下征三郡。朝臣咸以為不可。安南將軍馬忠自建寧還朝,因至漢中宣詔旨于琬。琬亦連疾 元豐本作病。動,輟計。遷忠鎮南大將軍,封彭鄉侯。

  六年,大司馬琬上疏曰:“臣既闇弱,加嬰疾疹,元豐與劉、李、《函?!纷髡?。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疢。疹、疢及音義并同。奉辭六年,規方無元豐本作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除之未易。如東西掎錢、李本作犄。角,但當蠶食。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輒與費祎、馬忠議,以為涼州胡塞之要,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銜持河右。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赴,東北之便,張、吳、何、王、浙、石本同《琬傳》作“若東北有虞”。 應之不難。錢、《函》本作艱。 冬十月,琬還鎮涪。以王平為鎮北大將軍,督漢中事。姜維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十有一月,大赦,遷尚書令費祎大將軍、錄尚書事。就遷江州都督鄧芝車騎將軍。

      五

  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征西將軍夏侯玄征蜀。按,當依《劉敏傳》文作“襲蜀”。 王平白:張、吳、何、王、石本無白字。元豐與錢、劉、李、《函》、廖本有。與護軍零陵劉敏距元豐、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拒。距、拒古通用。興勢圍。以大司馬琬疾病,假大將軍祎節,率軍自成都赴漢中。吳、何、王、石本有“救魏”二字?!逗!纷⒃啤氨咀饔骸?。他本無。旌旗啟路,何、王、浙、石本作“起路”。馬人《祎傳》作“人馬”。擐甲,羽檄交馳,嚴鼓將發, 《祎傳》作:“嚴駕已訖”。光祿大夫義陽《函海》誤作楊。來敏求共圍棋。吳、何、王、浙、石本作碁。祎留意博弈,色守自若。《祎傳》作“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聊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辨舊各本作辦。廖本同《祎傳》作辨。賊者也?!北戎粒韧恕C偰蠈④婑R忠劉本作中平李本作守。尚書事。夏四月,安平王卒,子□嗣。吳本作“安平王子□卒”。何、王、石本同。浙本剜改,誤作“王率”。秋九月,祎還。大司馬琬以病,【故】〔固〕元豐與廖本作故。他各本并同《三國志.祎傳》作“固”。讓州職于費祎、董允。于是祎加【大將軍】舊本并有此三字。當衍。領益州刺史。允加輔國將軍,守尚書令?!对蕚鳌纷鳌傲昙虞o國將軍。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祎副貳?!痹柿⒊?,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群司。于時蜀人以諸葛亮、蔣、費顧觀光校戡本依《允傳》補琬、祎字。及允為四相。一號《函?!纷鳌酢八挠ⅰ??;氯它S皓便僻佞慧,畏允,不敢為非。后主欲采擇,元豐本作“擇后”。張、吳、何、王、浙、石本此下有小注云:“按《蜀志》云:后主欲采擇以充后宮?!痹试唬骸板笾當?,不可過十二。”本傳作:“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允嘗錢、劉、李、《函》、王、浙、石本作常。吳、何本作嘗。與〔典〕軍【典】廖本倒作軍典,似訛,不取。茲依錢本作典軍。義陽胡濟、大將軍祎共期游宴,命駕將出。郎中襄陽董恢造允脩敬。自以官卑〔年〕少,張、吳、何、王、石本作年少。元豐及錢、劉、李、《函》、廖、浙本并無年字?!对蕚鳌吩疲骸盎帜晟俟傥?。見允停出,逡巡求去。”當有年字。行求索去。張、吳、何、王、石本此又作“求去”二字。浙本作“行求去”三字。允曰:“本所以出者,欲同與好劉、李、廖本作“同與好”。元豐及他各本皆同《三國志.允傳》作“與同好”。游談耳。君以【已】吳本同《允傳》作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就彼,非所謂也?!泵怛壷柜{。允之下士接物,皆此類也。君子以為有周公之德。吳本“之德”二字作并排小字。元豐本此下空十三格。

  八年秋,皇太后吳氏薨。謚曰穆。此下,元豐本有六空位。冬十有一月,大將軍祎行軍漢中。

  九年,夏六月,祎還成都。秋,大赦。司農孟光眾責祎曰:張、吳、何、王、浙、石本同《光傳》作“于眾中責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之所宜有也。張、吳、何、王、石本同《光傳》無之字。浙本擠補之字。今主上賢仁,百寮稱職,有何旦夕之急,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奸軌元豐與劉、李、《函》、廖本作軌。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宄。二字古通。之惡。上犯天時,下違人理,豈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顧謝焉。初,丞相亮錢、《函》二本無亮字。時,有言公惜赦者。亮《函?!繁緹o此字荅《函》、王、浙、石本作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元豐本作。衡、吳漢不愿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悉〕裴注引作悉。矣,元豐、錢、劉、李、《函》本無矣字。曾劉、李本作嘗。不語赦也。若景升、元豐本作升。季王父子,歲歲赦宥,何益于治?”故亮時,軍旅屢興,〔赦〕元豐及廖本無此赦字。他本有。不妄下也。自亮沒后,茲制遂虧。蜀初闕三司之位,以待天下賢人。其卿吳本誤鄉。士,皆勛德融茂:太常杜瓊,學通行脩;衛尉陳震,忠惇篤粹;孟光,亮直著聞;皆良干也。但光好指擿張、吳、何、王、浙、石本作摘。字通。利病。大吳、何、浙本作太。一何本作大。長秋南陽許慈,普記此下,宋、明舊本并有一小闕字。其下,元豐本空三格,錢、劉、李本空五格,又下并有性字。張、吳、何、王、浙、石本不空,有“載籍掌典舊文”六字,無性字。 〔舊文,矜妒成〕性;茲依《三國志.許慈傳》補五字。說詳注釋。光祿來敏,此下張、吳、何、王、浙、石本有“荊楚名族東宮耆宿以 ”九字。他各本無。舉措不慎,失勢事者指;此廖刻依元豐本舊文,錢、劉、李、《函》同。張、吳、何、王、石本無“失勢事者”四字,改作“前后數貶” ,仍有指字。浙本剜改從舊刻。當世美名,不及特進。太常廣漢鐔承、光祿勛河東裴雋,元豐、錢、劉、李、《函》、廖本作雋,他本作□。字通。 〔年資皆在其后,而登據上列,蓋以此〕也。舊刻也字上有脫。茲依《許慈傳》文補十四字。說詳注釋。其朝臣:尚書巴西司學、義陽胡博,仆射巴西姚 □,吳、何、王、浙、石本作佃。侍中汝南陳祗,并贊吳、何、王、浙、石本作贊。事業。〔左將軍向朗〕以故丞相長史【向朗為左將軍】〔封顯明亭侯,位特進。〕舊刻訛奪。茲依《朗傳》訂正。并補八字。說詳注釋。朗自去長史,優游無事,乃鳩合經籍,開門誘士,講論李本無此二字。古義,不預世務。是以上自執事,元豐、錢、劉、李、《函》、廖本作事。張、吳、何諸本依《朗傳》改作政。下及童冠,莫不宗敬焉。冬十有一月,大司馬琬卒,謚曰恭侯?!局小俊采小硶疃室嘧?。超遷蜀郡太守南陽呂乂《函海》本作又。為尚書令。進姜維為衛將軍,與大將軍祎并錄尚書事?!揪S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芭c魏將”下劉、李本有“軍 ”字;“克”錢寫作克,他本作“克”。按上十五字,《三國志.姜維傳》與《郭淮傳》皆當在延熙十年。疑舊傳寫者妄以《后主傳》是年未著此事,改移。茲訂正。

  十年,〔衛將軍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硾鲋莺醢谆⑽摹⒅螣o戴等率眾降,【衛錢、《函》二本誤作魏。將軍維】舊刻訛亂,茲訂正。徙之繁縣。汶山平康夷反,維復討平之?!具^見廖立,意氣自若。】此舊鈔者批注誤入正文。當刪。說詳注。維還,假節。

  十一年,鎮北將軍王平卒。以中監軍胡濟即上文典軍義陽胡濟。為驃騎將軍,假節,領兗州刺史,代平督漢中事。平始出軍武,不大知書,張、吳、何、王、浙、石本有小注云“按本傳云:手不能書”。性警朗,有思理,與馬忠并垂事績。平同郡勾張、吳、何、王、浙、石本同《三國志》作句。下“句安”同。扶,亦果壯,亞平,官至右元豐、錢、劉、李、《函》本作右。張、吳、何、王、浙、石本同《三國志》作左。茲仍舊本。將軍,封宕渠侯。后張翼與襄陽廖化并為大將,張、吳、何、王、浙、石本同裴注引有軍字。故時人為語曰:“前有何、勾,裴注引作“王句”。后有張、廖?!逼奖攫B外家何氏。后復姓。夏五月,大將軍祎出屯漢中?!睬?,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平之。〕此依《后主傳》補。陴與《巴志》相應。

  十二年,魏嘉平元年也。魏誅大將軍曹爽,右將軍夏侯霸來降,淵子也,拜車騎將軍。四月,大赦。秋,衛將軍維出雍州,不克。將軍勾安、李韶《三國志.陳泰傳》作歆。降魏。

  十三年,衛將軍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十四年夏,大將軍祎還成都。冬,復北住漢壽。大赦?!骋馈逗笾鱾鳌费a。 〔尚書令呂乂卒。以侍中陳祇守尚書令,加鎮軍〕元豐及錢、劉、李、《函》、廖本并作軍,張佳胤改從《三國志》作東。 〔將軍〕。此上二十字,原刻在十五年,茲依《呂乂傳》移于此年。

  十五年,吳主孫權薨,子亮立,來【告】赴?!驳酢常ㄖ┰S與廖本無此字。他各舊本并有之字。王本之字連上斷讀,并非。茲補吊字。如古義也。立子琮為西河王。命大將祎開府?!旧袝顓蝸V卒,以侍中陳祇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慷之斣谑哪?。

      六

  十六年,春正月朔,魏降人郭循元豐、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循。錢、劉、李本作脩?!逗!纷餍?。因賀會,手刃殺大將軍費祎于漢壽。謚曰敬侯。祎當國,名略與蔣琬比,而任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功。業相繼;雖典戎于外,慶賞刑威咸咨于己;承諸葛之成規,因循不革,故能邦家和壹。元豐及錢、李、《函》本作壹。劉、張、吳、何、王、浙、石本同《三國志》作一。自祎歿后,閹宦【秉】〔并〕舊各本俱作并。廖本改秉。顧觀光云,“秉,原誤并”。今按:并字不誤。說詳注釋。權。衛將軍維自負才兼文武,加練西方風俗,謂自隴以西可制而有,祎常裁制張、吳、何、王、浙、石本此下有“ 不從”二字。 〔之〕,至是無【祎】〔憚〕,廖本作祎,錢本作憚。屢出師旅,功績不立,政刑失錯元豐與張、吳、何、王、浙、石本作措。錯,亦讀如措。故通。矣。四月,維將數萬攻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救之。維糧盡還。

  十七年,魏正元豐與錢、劉、李、《函》、廖本作正。張、吳、何、王、浙本作征。元元年也。春,衛將軍維督中外軍事。大赦。夏六月,維復出隴西。魏元豐與廖本作魏字,他各本皆重“隴西”二字,不作魏。當從元豐本。狄道長李簡舉縣降。維圍襄武,魏大將徐質救之?!毒S傳》云:“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贝水斢忻?。維拔狄道、河【閑】〔關〕、顧廣圻校稿云:“《三國志》作間。《通鑒》同。胡三省曰當作關?!绷伪緭匀胱?。茲并改。臨洮三縣民入蜀,居于綿竹及繁。是歲,魏帝【齊王】〔芳〕廢,高貴鄉公即位。舊各本俱作祚。廖本改作位。

  十八年春,衛將軍維復議元豐與錢、劉、李、《函》、廖、石本俱作復。張、吳、何、王、浙、本作出。顧廣圻校稿云:“《三國志》文也。 ”蓋指《張翼傳》“維議復出軍”句。出征。征西大元豐本無大字。將軍張翼廷爭,以【小】國〔小〕元豐與廖本作“小國”。他各本皆同《張翼傳》作“國小”。翼不當自云小國。作“國小”是。不宜黷武。維不聽,夏,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于洮西。經眾死數萬。經退保狄道城。翼曰:“可矣!不宜進?;驓Т顺晒?,為蛇畫足。”《翼傳》作“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鄙w翼先有為蛇畫足語。維承之以示悍然必為。維必進。魏征西將軍陳泰救狄道。維退駐鐘題。

  十九年,魏甘露元年也。春,進衛將軍姜維為大將軍。秋張、吳、何、王本無秋字。他舊本有。浙本擠補。八月,維復出天水,至上邽,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三國志.維傳》作誓。不至,大為魏將鄧艾所破,死者元豐與錢、劉、李、《函》、廖本無甚字。他本有。張佳胤補也。眾。士庶由是怨維,而隴以西亦無寧歲。冬,維還,《后主傳》作“維退軍還成都”。謝過引負,求自貶削。于是以維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事。錢、劉、李本無事字。他各本同《姜維傳》有。立子瓚為新平王,大赦。

  二十年春,大赦。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以淮南叛,連吳。魏分關中兵東下。后將軍姜維復從駱谷出長城,軍芒水,與魏大將【軍】廖本有“軍 ”字,他本無,不當有。司馬望、鄧艾相持。

  景耀元年,維以誕破,退。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史官言景星見。大赦,改元。宦人黃皓與尚書令陳祗相表里,始預政。皓自黃門丞至今年為奉車騎宋、明、清刻本俱作騎。錢寫本同《三國志》作都。尉、中常侍。姜維雖班在祗右,權任不如。蜀人無不追思董允者。時兵車久駕,百姓疲弊,太吳、何、王本作大。中大夫《三國志》作“中散大夫”。譙周著《仇國論》,言可為文王,難為漢祖。人莫察焉。征北大將軍宗預自永安征,拜鎮南顧廣圻校稿云:“ 考《三國志》,是鎮軍大將軍。此恐誤也。”廖本注云,“當作軍,見《三國志》”。今按,《常志》與《陳志》恒多歧互。往往能證《陳志》之訛。時陳祗為尚書令加鎮軍大將軍則預不能亦為鎮軍矣?!版偰稀弊植徽`。說詳注釋。將軍,領兗州刺史。以襄陽羅憲為【鎮】〔領〕依《晉書.憲傳》改。《巴志》亦云“領軍”。軍,督永安事。吳大臣廢其主亮,立孫休,來告難,如同盟也。大將軍維議,以為: “漢中錯守諸圍,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退據漢、樂二城,積谷堅壁。聽敵入平,顧校稿云:“廣圻按,后作坪?!鼻抑仃P鎮守以御【大】〔之〕廖本注云:“當作之,句絕。見《三國志》?!逼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懸糧,自然疲退。此殄元豐本作餌。敵之術也?!庇谑嵌綕h中胡濟卻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舒】〔斌〕《函海》本注云:“《蜀書》蔣琬、姜維二傳俱作蔣斌。”顧廣圻校稿亦注“斌”字。廖本注云:“當作斌,見《三國志》?!笔貪h城。又于西安、建威、武衛、當作“武街”。石門、武《函?!繁久撐渥?。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二年夏六月,立子諶為北地王,恂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以征西張翼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廣武督元豐本無督字。顧廣圻校稿云“當有督”。廖化為右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時南郡閻宇為右【衛】依《姜維傳》及裴注引《襄陽記》刪。大將軍。秋八月丙子,領中護軍陳祗卒。謚曰忠侯。祗在朝,上希主指,下接閹宦,后主甚善焉。以仆射南鄉侯董厥為尚書令。

  三年,《函?!繁旧涎堋熬耙?二字。魏景初元年也。秋【八】〔九〕廖本“八月”。他各本同《后主傳》并作“九月”。月,追謚故前將軍關羽曰壯繆侯,車騎將軍張飛曰桓侯,驃騎將軍馬超曰威侯,軍師龐統曰靖元豐本作靜。侯,后將軍黃忠曰剛侯。是歲,魏帝高貴鄉公卒,張、吳、何、王、石本無卒字。浙本擠補。常道鄉公即【帝】位。舊各本有帝字。當衍。

  四年,春三月,追謚故鎮軍趙云元豐本作云。曰順平侯。冬十月,大赦。拜丞相亮子武鄉侯瞻中都護、衛將軍。遷董厥輔國大將軍,與瞻輔政。以侍中義陽樊建守尚書令。自瞻、厥用事,黃皓秉權,無能正張、吳、何、王、浙本同《三國志》作匡。矯者,惟建特錢、《函》二本作持。不與皓和好往來。而秘書令河南□王、浙本作郤。正與皓比屋周旋,皓從微至著,既不憎正,又不愛之,官不過六百石,常免于憂患。張、吳、何、王、浙、石本有小注云:“按《晉百官表》,厥字龔襲亦義陽人。建字長元。”張佳胤錄裴注文也。

  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大將軍維惡皓之恣擅,啟后主,欲殺之。后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本S本羈旅自讬,而功效無稱,見皓枝附葉連,懼于失言,遜辭而出。后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誘《三國志》裴注引此作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皓承白后主。秋,維出侯和,為魏將鄧艾所破,還駐沓中。皓協比閻宇,欲廢維樹宇。故維懼不敢還。張、吳、何、王、浙、石本有小注曰:“按,沓中即古松州。去文州三百里。”亦張佳胤所增注。

      七

  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廖本注云:“當作西,見《三國志》?!睂④娻嚢?、鎮西將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李本作慕?!课宓婪ナ?。顧廣圻校稿云:“艾自狄道,緒自祁山,會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是為五道?!贝髮④娊S表后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后主寢其事。群臣不【知】〔敢言〕。依元豐本改。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安陽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大赦,改元元豐本作年。炎興。【比】〔化〕各舊本俱訛作比。《三國志.姜維傳》同誤。茲改正,說詳注釋。至陰平,聞諸葛緒向建威,故待月余。維為鄧艾所摧,還陰平。鐘會圍〔漢〕樂〔二〕城,依《姜維傳》補。遣別將攻關。《姜維傳》作關口,謂陽安關也。分將蔣舒開門降,都元豐與廖本有都字。他各本無。督傅僉奮戰而死。冬,會以〔漢〕樂〔二〕城不下,徑長驅而前。翼、厥之至漢壽也,維、化〔亦〕舍陰平,〔皆〕還保劍閣,拒會?!督S傳》云:“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還保劍閣以拒會?!睍荒芸耍Z運懸遠,議欲還。而鄧艾由陰平、景谷傍字當作旁。謂非正路。入。后主又遣都護諸葛瞻督諸軍拒艾,至【漢】涪,各舊本并有漢字。下文只作涪。《三國志.諸葛瞻傳》亦作涪。漢字當衍。不進。尚書郎黃崇,權子也,勸瞻速行固險,無令敵得入【坪】〔平〕。各舊本皆作坪?!度龂荆S權子崇傳》作“平地”。上文言漢中城守,亦曰“入平”。故改。言至流涕。瞻不從。前鋒已破,艾徑至涪。瞻退保綿竹。艾書誘元豐、錢、劉、李、《函》、廖本并作誘。張佳胤改作與。吳、何、王、石本依之。浙本剜改作誘。瞻曰:若降者,必表封瑯玡王。舊各本并作“ 瑯邪”。廖本改“瑯玡”。瞻怒,殺艾使,戰于綿竹。瞻軍敗績。瞻臨陣死。崇及羽林督李球、尚書張遵,皆必死,沒命。瞻長子尚嘆曰:“父子荷恩,不早斬黃皓,以致敗國殄民,用生何為。”乃驅馬赴魏軍而死。百姓聞艾入【坪】〔平〕,驚迸山野。后主會群臣議,欲南入七郡。顧廣圻校稿云:“胡三省曰:越嶲、朱提、牂柯、云南、興古、建寧、永昌也?!被蛴紖?。光祿大夫譙周勸:“降魏,魏必裂土封【后主】?!焙笾鲝闹?。遣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齎元豐、錢、吳、何、王、浙、石本作□。劉、《函》、廖本作齎。音義通。璽綬,奉箋,詣艾降。北地王諶恚憤,殺妻子而后自殺。艾至成都,后主輿櫬、面縛、銜璧迎之。艾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承制拜驃騎將軍,使止其宮。執黃皓,將殺之。受賄元豐及廖本作賄。他各本作賂。而赦之。諸圍守皆奉后主敕 《函?!繁敬讼驴崭?。令乃下。

  姜維未知后主降,謂且固城。素與執政者不平,欲使其知衛讀如御。捍也。敵之難,而后逞志,乃□由巴西出郪、五城。此說頗謬實際形勢。注釋辨訂。會被后主手令,乃投戈釋甲詣鐘會,降于涪。軍士莫不奮激,舊各本并作擊。《函海》注云“本作激”。廖本改作激。 以刃斫石。

  明年,春正月,會構艾,檻車見征。會圖異計,奇維雄勇,還其節蓋元豐及錢、劉、李、《函》本作益,句下屬。張佳胤依《三國志》改作蓋。吳、何、王、浙、石本同。當作蓋。本兵,《三國志.姜維傳》作“印號”?!冻V尽犯淖鞅颈?。元豐、劉、李、錢、《函》、廖本俱同。張佳胤改依《三國志》作“印號”二字。吳、何、王、浙、石本同。還印號則還本兵。張改非。謂長史杜預曰:“姜伯約比中州名士,夏侯太初、諸葛公休不如也?!薄督S傳》作“以伯約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鄧艾亦謂蜀人曰:“姜維,雄兒也。”《三國志.鄧艾傳》作:“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會〔則與〕維【則】出同車,坐同席,《三國志.姜維傳》作“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冻V尽放f本前三字劉本作“會到維”。錢本作“會維到”。元豐與張、吳、何、王、浙、石本作“會維每”。廖本作“會維則”。將至成都,將字,攜同義?!度龂尽纷?“因將維等詣成都”。 〔自〕稱益州牧以叛。錢、劉、李、張、吳、何、《函》、王諸本益作“自稱” 。元豐與廖本無自字。恃維牙爪。元豐與廖本作“牙爪”。他各本皆倒作“爪牙”。欲遣維為前將軍伐中國。維既失策,又知會錢寫本此下衍意字。他各本無。志廣,教會誅北〔來〕諸將。張、吳、何、王、浙、石本作 “北來諸將”。張佳胤依裴注引增也。 〔欲〕欲字原倒在下,當移此。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后主。張、吳、何、王、石本作“還復蜀祚”。浙本剜改“還后主”。密書通裴注引作與。后主曰:“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魏太后崩,會命〔諸〕將發喪,各本舊無諸字。廖本注云:“按《通鑒考異》引,有諸字。當補?!币蛴D錢、《函》本訛作追。之。諸將半入,而南安太守胡烈等知其謀,燒成都東門,以襲殺會及維、張翼、后主太子璇何、王、浙、石本作璩。等。軍眾抄掠,數日乃定。三月,后主舉家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食邑萬 元豐本作萬。戶。賜絹萬匹,元豐本作萬疋。奴婢百人,他物稱此。弟兄各舊本俱作“兄弟”,廖本倒作“弟兄”。子孫為郡 《三國志.后主傳》無“弟兄”二字,郡作三。都尉,侯者五十余人。以譙周全國濟民,封城陽亭侯。秘書令□正,舍妻子,隨侍后主,相導威儀,封關內侯。于是尚書令樊建、殿中督張通、侍中張紹亦封侯。此下舊各本連,當空格。

  劉氏凡得蜀五十年正,稱尊號四十二年。

      八

  蜀郡太守王崇論后主曰:“昔世祖內資神武之大才,外拔四【屯】〔七〕顧廣圻校稿云:“屯,當作七。《東京賦》曰:授鉞四七。丁卯五月,得此一條?!绷伪驹疄樽?。并續云,“薛綜注:四七,二十八將”,則顧槐三補也。之奇將,猶勤而獲濟。然乃錢本下有外字,他各本無。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后。登天衢,車不輟駕,坐不安席。非淵明弘鑒,則中興之業何容易哉。后主庸常之君,雖有一亮之經緯,內無□附元豐及廖本作□附。讀“疏附”。他各本皆訛作骨附。顧廣圻云:“□附見《詩》?!敝\,外無爪牙之將,焉可包錢、劉、李、《函》本作苞。 括天下也?!庇衷唬骸班嚢云1f元豐本作萬。溢張、吳、何、王、浙、石本作遠。出江油。姜維舉十萬之師,案道南歸,艾為字當作易。成禽。禽艾已訖,復還拒會,則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遠至五城。使艾輕進,徑及成都。兵分家滅,己自招之。然以鐘會之知元豐本作志。廖本作知,他各本并作智。略,稱為子房;姜維陷之莫至,克揵錢、劉、李、張、吳、何、王、浙、石本作“克捷”。籌斥元豐、錢、《函》、廖本作。劉、李本作筭。張、吳、何、王、浙、石本作策。相應優劣。惜哉!”愚以為維徒能謀一會,不慮窮兵十萬難為制御,美意播越矣。

  撰曰:元豐、《函?!纷鳌百澰?”。諸葛亮雖資英霸之能,而主非中興之器,欲以區區之蜀,假已廢之命,北吞強魏,抗衡上國,不亦難哉。似宋襄求霸者乎!然亮政脩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脩弗革,攝乎大國之間,以弱為強,猶可自保。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作者/狼煙詩影,四川邛崍市人。曾用多個筆名著有詩歌,小說,散文,散文詩數百篇,古體詩,填詞兩千多首。筆名有:狼煙詩影,田子,哥哥在寫詩,溫柔一劍,老大,風中孤影,風中流浪……等。作者真實姓名暫時保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