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這本,是著名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也有翻譯成《人生的枷鎖》的)。坦白說我自認為對長篇小說的欣賞能力一直沒有很好。好些茅盾文學獎的書,什么《鐘鼓樓》啊《一句頂一萬句》啊等等,都中途放棄了。國外的一些名家,比如像米蘭昆德拉,我也是靠著不斷的自我鞭策才勉強翻完。
但是毛姆的書就很對我的胃口。毛姆對自己的評價是“杰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我喜歡他的書應該也是因為他這個定位契合了我半吊子的文學鑒賞水平。另一方面,毛姆在書里經常探討的認識自我、尋找自我、突破自我的這些話題,在我看來是很意義重大的。同時他在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流露出來的,對東方文明看輕物質享受和積累、專注當下體驗的生活智慧的推崇,也暗合了我極為皮毛的對中華文化和佛學的景仰。
這本小說從主人公菲利普幼年失去雙親開始,一直寫到他快到而立之年時(?我的估計),悟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結束。小說屬于一類叫“成長小說”的題材。類似的書還有《布魯克林有棵樹》《安琪拉的灰燼》等等。這類書傳遞的能量大都很正面,一般都是不小心選擇了hard模式降生的主角,如何堅韌不拔、自強不息,不斷奮斗最終收獲美滿人生狀態的故事。順便說一句,詹姆斯喬伊斯的神作《尤利西斯》也是這一類作品,不過那本書我是努力了不到一百頁就放棄了……
說回本書。這部小說的情節很豐富,我嘗試了幾種概括但總覺得不得要領主次不分層次不明,所以故事本身還是留給各位自己去領略吧。這里只談談我的感受。
小說的一條主線是菲利普對人生的一系列重大抉擇:
- 在特坎伯雷家鄉的皇家公學即將拿到獎學金升入牛津大學投身宗教的時候,選擇去德國接受新式教育
- 在從德國回到英國被安排去會計師事務所做了一段學徒后,決定放棄會計師職業,去巴黎學習繪畫
- 在巴黎被著名畫師指出不可能成為一流的畫家后,最終選擇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回英國
- 在迷茫之際,決定要子承父業做醫生
- 在醫學院讀書期間,在和米爾德里德的虐戀中不斷的自我折磨和輕賤,但最終走出來
- 在因為米爾德里德幾近破產不得不退學并食不果腹,而后拿到大伯的遺產的時候,選擇回到醫學院完成學業
- 在醫學院畢業以后,選擇去大家都不愿接近的脾氣古怪的索斯醫生手下做助理
- 在索斯醫生接納并器重他,提出要和他合伙開診所的時候,決定堅持自己的夢想,助理任職期結束后離開去游歷外面的世界
- 最終為了能和薩莉在一起,放棄了遠游的計劃,“向幸福投降”
菲利普的幾乎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在突破一層“枷鎖”。第一次,突破的是寄居家庭強加給他的信仰和職業。第二次,是突破了周圍人對“不正經”的偏見,追求自己的愛好和激情。第三次,是認識到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也達不到一流的水準,自己終將會是個平常的人,并最終平靜的接受……再到后來,突破對自己的跛腳的自卑,走出自己畸形的愛情,找到職業的方向等等。但同時,每一次的抉擇都伴隨著茫然糾結悔恨,以及非理性的狹隘和沖動……就像盧梭說的,“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菲利普一直都身處枷鎖中,跌跌撞撞稀里糊涂的突破了一道,過不久就又被套上下一道。雖然完全看不出方向,也沒有盡頭,但也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往復中,菲利普從一個敏感自卑的殘疾孤兒,最終成為了一個成熟溫和的優秀醫生。小說寫到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就結束了。如果這是真正的生活,不難想象菲利普后面還會有事業受阻、夫妻關系、下一代培養、中年危機等等的問題。但是還有多少問題都不重要了,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人生沒有既定的意義,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又一個有意或無意、瀟灑或狼狽的選擇中譜寫出自己的“意義”的。書中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波斯地毯啟示了菲利普的結論:人生就像編織一個地毯,有近看的不規則的明暗起落,最后才會成為獨特美妙的花紋。細想算是個蠻不錯的比喻。
另一條主線是菲利普的愛情。初戀的荒唐很快過去,來到核心的影響了人生進程的幾段愛情。就像那句玩笑說的“誰年輕的時候還沒愛過幾個人渣”。菲利普對本書第一女主角米爾德里德完全非理性的迷戀,幾乎毀掉了他的人生。他明明很清楚的看到并厭惡米爾德里德毫無曲線的身材,因為貧血而白的發青的病態皮膚,以及內心粗俗淺薄卻總想要過上等生活的妄念,但是仍然拼命的想得到她。哪怕被她一而再的欺騙和傷害,只要她給自己一點機會,菲利普就會毫無保留的再次跳進愛情的漩渦里。與此同時,和米爾德里德兩段關系的間隙在和諾拉的感情里,他感受到了真正的愛、包容和一種積極平和,但又保持進取的生活狀態。但是當米爾德里德重新出現,他幾乎是毫不猶豫的離開了諾拉。最終米爾德里德也再次背叛了他。書中對菲利普這段心路歷程的描寫非常細膩,有一種真實得讓人看著心里發慌的感覺。各位自己去讀讀吧~
說到這里想起一句話叫做,“你被傷害過,也傷害過別人,才知道愛是一種慈悲”。雖然我覺得最后薩莉作為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幾乎是從天而降的大團圓有點過于刻意了,但是不可否認,菲利普在面對薩莉的時候體現出來的帶著清醒自知和責任感的熱情,讓這個結果也沒有什么不合邏輯的地方。而他的這些改變,無疑也是來自于之前“那些女孩教我的事”的。
最后一章菲利普決定為薩莉放棄遠行夢想的那段第三人稱轉述的內心獨白非常溫馨,各位領略一下一個收獲“美滿的人生狀態”的人是怎么想事情的:“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曾經想看透這生活的復雜與無為,勾勒一幅精密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可他從沒發現也許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才是最完美的模樣。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勛章都更加閃亮。”世間投降了還能這么開心的狀況可能也就只有這一種了。但是沒人會否認,向幸福投降這事是很美好的,如果有得投你自己也愿意投的話。
總結一下,小說是在告訴我們,正是因為人生的枷鎖無處不在,突破的機會也無處不在。人生極有可能完全沒有意義,但也正因此,我們才更應該坦然的去面對束縛自己的枷鎖,做出選擇、突破自我。由于我們自身的非理性和無知,這個過程會非常的艱辛和苦難。但是通過這個反復的過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的圖案就會慢慢自己浮現出來。
我覺得毛姆是有存在主義傾向的。粗俗的說存在主義的所謂“存在先于本質”,就是讓你不要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不要企圖順著一個上帝視角的人生地圖游刃有余的到達目的地。人生像一場很狼狽的繪畫,畫筆和紙一出生就已經塞到你手上了。你完全不會畫畫,給你的一張白紙也讓人很沒有安全感搞不清到底該畫什么。但是換個角度想,也正是因為手里的是一張白紙,如果擺脫了作繭自縛的心態,完全可以想畫什么就畫什么!況且沒準畫著畫著成后現代藝術了呢哈哈。
末了提一句,叔本華和柏拉圖都很反對把小說作為教育材料。大致的原因是認為虛構的、經過藝術處理的東西會讓人很快習慣去套用理想化的概念(比如絕對的善惡美丑),而不能直接從第一手的感官體驗出發,總結出自己的思辨和認知體系。我覺得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脫離自己體驗的道理哪怕再正確高深,也是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所以,看完小說最理想的狀態其實并不是悟出什么道理,而是懷著書中體會到的復雜思緒,更用心的投身當下的生活。再偉大的文學作品也只能做開胃菜,真正entree的滋味還是需要自己來體會。
第一次寫長篇小說的書評,發現真的挺難的,不知道從哪說起。難怪文學評論家可以當個全職工作來做。。這次先這樣了,我會面對這個枷鎖,爭取以后能突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