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在看李雪的新書《走出劇情》。她說,“如果你的生活中有這么一個人,只要與他相處,就會被激發出各種強烈的情緒,無數的糾纏和痛苦的感覺,那么這個人就是你對靈魂伴侶——專門‘修理’你的人。不,專門‘引導’你修行的人。”
如此說來,我是遇上了,并與其結了婚,生了子,且有十五載了。不過,靈魂伴侶的感覺卻始終沒有找到,糾纏、痛苦卻是常有的。?
這廝自詡是個粗人,說話不經大腦,火一點就著,一急就竄,鉆天猴兒似的,好在是火藥量不多,只要著完,立馬認慫,賠禮道歉,痛定思痛。以前以為,這是性格使然,現在當我帶著覺察去思考,他的“劇情”還不少呢。
舉例為證!
前情回顧:
前幾天在一個知名的公號看到安徽老農種的水果蘿卜滯銷,造成極大損失,想著表達自己的善意下單了一箱。事后給這人說了原委,強調了初衷,他當時未置可否,但確是知情了。
昨天蘿卜取回來了,因它而引發了一場互撕大戲上演了。
“你買的這是幾斤?”
“五斤吧,好像,沒注意。你嘗了嗎,好吃嗎?”
“糠了,而且包裝的太不用心了,胡亂放到一個箱子里就寄出來了。”?
我表示無所謂,“不是為了表達善意嗎,即使蘿卜壞了又能怎樣,我們的初衷達到了。”?
“那他們也太不負責任了,我們是客戶,客戶是上帝,最起碼的尊重得有吧,至少得好好裝箱,太不負責任了,以后買這樣的東西要慎重!慎重!慎重!”
看著對方那痛心疾首的熊樣,我似乎是買蘿卜瞎了眼,豬油蒙了心,千萬巨款打了水漂,罪孽深重。
麻蛋,不就是一箱19.9的蘿卜嗎?
“OK,既然說慎重,你告訴我買蘿卜怎樣才算慎重,我們的出發點是什么,早就跟你說過的,你知道的。你所謂的慎重是要到生產地去考察嗎,鑒定嗎?”
“至少得買值得信賴的。”
“現在買的就是很信賴的一個公號上的,創建公號的人出了書,我覺得她就值得信賴。”
巴拉巴拉……唇搶舌戰,指責抱怨,打擊報復,大戰三百回合。?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天上班,渾身發冷,疲憊不堪。連續感冒咳嗽兩周的我是體力不支,不能從容應對這樣的消耗戰了,只好提前請假回家。
“怎么回來了?”這是示好的表現。
“冷,可能發燒了。情緒也不好,昨晚太生氣了。”
“讓老家嬸子給你做點藥丸子吃吧?”本來是良好的開端,就因為這句話急轉直下,劇情反轉。
“什么藥丸子,藥丸子能治療情緒嗎?情緒不好我是有病啊?”
巴拉巴啦啦……又是三百回合 。
三小時后,敵我雙方都冷靜下來。在李雪的帶領下,我察覺到這是兩個各帶劇情的人在對戰,令我們不舒服的并不是對面那個人,而是對方根深蒂固的木馬模式。
“心理發育停留在自體水平的人,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存在。”
通過反復對照,某人正是此物種。
他處于全能自戀的狀態。商家沒有好好包裝蘿卜,讓他感到憤怒,因為在他的幻想里,我付出了金錢,你就應該尊重我。一旦被捕捉到敷衍的信號,就會直接啟動對抗模式,將對方釘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審判。因為無法控制商家,當面指責,于是將對他們的憤怒投射到我身上,指責我的不慎重,輕信他人。
而我,偏偏又帶著極低的自我評價模式。因為童年聽到的負面評價太多,為了得到別人肯定的評價,一直工作努力,積極上進,成績也算出色。即使這樣,最不能聽到的還是指責我事情做不好的。
對于不良情緒和表達,他不去選擇傾聽和看到,而是提議用吃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是處于自戀狀態不能看到對方的表現。
我因為這種漠然的回應而感到被忽略,童年不被肯定和重視的應激模式立馬應戰。
于是,兩個有戲的人,戲碼不斷。
感謝這份覺知,感謝認識李雪。
“大部分人的童年都不怎么幸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創傷,各種內在劇情會使我們偏離真相,看不見真實的對方。沒關系,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愿意去認知自己內在的劇情,去察覺內在劇情并不等于真實的世界,渴望看見、了解真實的對方,那么童年的創傷再大,也一樣能夠過好日子,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
看在李雪“勸架”的面子上,下午雙方終于坐下來正常溝通,表達感受,開始說人話了。
我們把劇情倒回到我因發燒提前回家的那一刻,他這樣說:“發燒了?本來就一直感冒著,昨天還生了那么大一場氣,心里肯定不舒服。,來抱抱。”
N秒后,我淚流滿面。
被看見,被允許,被愛的感覺才應該是親密關系的終極密碼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