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56,11-4-2,告子章句上4-2》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甲戌日,八月廿五,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第一句起首的"異于"二字是摻進去的。
上一節,告子說,因為對方年長的客觀事實,所以我尊敬他;因為對方本身長得白,所以我認為他是白的。由此結論,判斷標準的義是外在的。
孟子駁斥告子說,你搞混了!引起尊敬的"年紀大"和引起"他長得白"觀念的膚色白,兩者雖然都是客觀事實,卻有本質區別。
說一匹馬是白的,與說一個人是白的,意義上沒啥區別,就是辨別色度。但是,尊敬一匹老馬,與尊敬一位長者,難道也是一回事嗎?對于一匹老馬,那是感情。現在,我們通過電影藝術,有機會更深切地感受到這樣一種特殊感情之真摯,盡管如此,對一匹老馬的尊敬亦深別于我們對長輩的尊敬。
對老馬的尊敬是濃濃的感情,對長輩的尊敬則是恭敬遜讓。
恭敬遜讓之心,根于情又高于情。
若說"這是白馬"和"他長得白",源于外在的客觀事實,這還說得過去。若說引起尊敬是源于老馬和年紀大這樣的客觀事實卻是荒謬的。
再者說,你做出判斷標準的義,在人心之外的客觀對象那兒呢,還是在人心呢?尊敬長者的義,是在長者那兒呢,還是在于敬長者有一顆恭敬遜讓之心呢?如果說在長者那兒,你可以說判斷標準是客觀的,如果說在于恭敬遜讓之心,又怎么能說義就是外在的呢?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