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61,11-5-4,告子章句上5-4》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己卯日,八月廿九,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孟季子聽了孟子教公都子的話,仍然未悟,繼續辯解說,就算照孟夫子所言,義也在外啊!不是說"在位故嗎"?也就是看具體條件,當尊叔父的時侯,敬心由叔父而起,于是我做出尊敬叔父的言行。當弟弟扮演先祖的象征角色時,敬心由那先祖的象征角色而起,于是我做出尊敬弟弟的言行。這說明敬從心中生發出來,是由外在條件感發而起的,所以說態度因事而變,標準就在外物。
公都子一聽,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吧,你仍然堅持認為敬在外,那我們看看飲食的習慣,就可以知道義在內而不在外了。我們都知道,冬天進補要喝有滋有味的濃湯,夏天清淡要喝溫開水,湯水之宜,要因時而變,正如該尊敬叔父的時候就尊敬叔父,該尊敬弟弟的時候就尊敬弟弟,什么時候該以誰為敬,其準則因人化裁,你就認為說敬由外在客觀的人和物決定,不是由心決定的,照你這么說的話,什么時候喝什么,也是由外在的濃湯和溫開水決定而不是由我決定的嗎?濃湯和溫開水都在我之外,但是,斟酌冬夏之宜,什么時候喝什么卻是由我的知識和判斷決定的。叔父和弟弟都在我之外,但是,斟酌平常定在的"庸常之敬"以及暫時而生的"斯須之敬"卻是由我心決定的。判斷標準在內不在外,通過湯和水的習慣就清楚了,怎么能說義在外呢!
這下,孟季子沒話說了。
為何孟子一再地辨論"義在內不在外"的問題呢?
孔子說:"居仁行義,非行仁義",意思是說,仁義就住在我們人的人心里,我們就住在仁義的大房子里,我們做任何事都有家,有歸屬,有出處,有根據,這就是居仁行義。"非行仁義",不是說外面有一個"仁義"這么一個標準,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干就是好人,不按這個標準干就是壞人,那是假仁假義,是告子和孟季子的仁義,不是孔子孟子的仁義。這么理解就會有賺黑心錢又捐錢贖罪在天堂買一個靈位的荒唐事,這是表演,是一時,而孔孟則是誠意正心,是恒常。有了"義在內"的文化自信,就有了"人性本善"的道路自信,就有了"學以至圣"的理論自信,這是孟子深辯的深層意義。
近期,各種破戒,搞得心緒慌亂,一時無措,不由得焦慮起來。今日一想,這是捉急鬧的?。∫簿褪钦f,私欲蔽心。私心一動,立時之間,啥都玩兒完。怎么辦呢?索性要把那些個僥幸扔個徹底不可!
為什么僥幸能攻占我心,鳩占鵲巢呢?定是因為我滿足于程度上的對比,覺得自己比兩年前好多了,程度上進步很大,好像攢了一點揮霍的資本,于是算計著花點出去。這就是典型的"行仁義而不是由仁義行"的病癥。
怎么治"行仁義"的病,恢復到"由仁義行"的健康狀況呢?直接做圣人。王陽明說,人人都是堯舜,滿街都是圣人。別磨嘰,不留后門。曾國藩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今天看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目標和方法是一體的。
立圣賢之志,凡事徹底,一次到位。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