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期看視頻時發現了一段關于特侖蘇的廣告,是陳道明代言的,很受觸動。
前半段廣告詞的內容如下: 有人說:這個角色,沒有人比你演的更好了。
我問他:如果是我再演一遍呢?
總有人在歡呼:已經夠好了!
但前方有個聲音卻在說:還可以更好! 這聲音,來自不斷前行,追求更好的你。是的,更好和好不一樣,更好沒有止境。
跟自己死磕的人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逆境時不言放棄,沒有妥協,只有戰斗。其二是順境時追求極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02
《我是演說家》有過一個我非常喜歡的選手,名為黨浩予,第一次出場時他演講的主題是”撞了南墻不回頭”。他是一名演員,卻沒房沒車沒女人。
可最早時的他不是這樣子的。96年時他被保送進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師從常莉,畢業大戲時他拒絕演主角。
一帆風順的人生卻在04年8月30日發生了轉變,那天凌晨撞了車,事故的嚴重程度到車360度飛到了二環對面,車轱轆只剩下了一個。但幸好,人沒有死。可從那之后,只要是他主演的戲肯定不播,這種現象被人稱為”老黨定律”。黨浩予調侃自己是那次的事故大難不死,但代價是消耗了自己下半生的氣運。
但南墻雖然被豎了起來,他決定跟它死磕。越是沒戲拍他越是挑好戲,越是挑好戲就越沒戲,越沒戲就越沒錢。有過那么一段饑餓的時期,但他知道自己的餓不是靠物質可以喂飽的。他告訴自己,如果不能用他的表演鋒利地刺痛觀眾,那他只能拿這把精神的砍刀砍向自己直到死亡。
其實他也有過質疑自己這樣死磕有沒有意義的時候,但24天2200公里的騎行拉薩之旅的一路所見,與父親去世時腦海里的畫面浮現,又讓他明白”不走彎路就看不見風景,看不見星光,是因為天還不夠黑”。
跟自己死磕,或許最后也沒能實現自己想要的,但也絕不會被生活所擊敗。因為只要還能繼續戰斗,就不會選擇倒下。對他們而言,最難的莫過于向自己妥協。
03
我的一個大學朋友且稱他為S,看完羅永浩的視頻后,便以”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為自己的座右銘”,因為他本人,也是一個做事追求極致,愛折騰并死磕自己的人。
那會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打字習慣也從九宮格多了一些選項,其中一個是全鍵盤輸入法。S的打字速度其實是很快的,即使跟好幾個人同時在聊天,在他人看來回復速度就好像是一對一在聊。但有一天上課時,S看到了一位坐在他旁邊的同學打字速度快的超出了他的想象。S仔細觀察之下,發現他倆的差別在于他自己用的是九宮格,而對方用的是全鍵盤可以雙手操作,再加上全鍵盤的字母位置都和電腦完全一樣,熟悉程度遠非九宮格可以相提并論。
其實S用九宮格打字的速度也讓很多人佩服不已,但因為見識過了全鍵盤的效率便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速度還不夠,應該還可以更快,于是S開始和自己死磕。
剛開始那段時間是真的痛苦啊,一個每天都無時無刻不在被自己使用的習慣,說改就改可沒那么容易。更大的問題是,換了個輸入法,和別人的聊天效率大打折扣,特別是好幾件重要的事情在跟不同的人對接時,S想過把輸入法又切換成九宮格。但一想到九宮格再快也有其極限,正如司機和外界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轎車就是沒有跑車速度快一樣,S就繼續死磕著。
后來,如S所愿,他已經很熟練的運用手機的全鍵盤了,打字速度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點一點見證這個全過程,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對我的沖擊不小。該是多么追求完美與極致的人才會對自己要求這么高?該是需要有什么樣的遠見,才會放棄原本達到的高度因為看得到終點,選擇一條有著更大可能性但短時間還不如以前的路?
與自己死磕也許最終能實現目標,也許不會,但不與自己死磕的人,連一絲可能性都不會有。如果只想做大多數,那倒不必對自己有多嚴格的要求,但如果想脫穎而出,與自己死磕是通往彼岸的不二法門。
04
喬布斯有一句經典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種與自己死磕的精神也造就了蘋果在今天無可超越的地位;羅胖每天在《邏輯思維》發布60秒的語音,外人問是如何能夠堅持做到四年的,他的回答很謙卑。可我們能想象出,這背后不知道需要多少次一遍又一遍與自己較真,才能讓《邏輯思維》成為一個標桿型的節目。
每一件看起來極為水到渠成的事,都是無數次死磕的自然產物。每一條荊棘遍布的路,也總能看見一些與自己過不去的人。死磕不是矯情式的自我感動,而是不斷的有別于自己的過去,也方能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喻立明,92年的金牛。只想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這身邊的世界。若我的文能讓你有些許共鳴,便是最大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