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愛彼迎(Airbnb)發展,民宿的概念開始全球流行。那么何為民宿?民宿是指居民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或者閑置的房屋,提供旅客的居住場所。這種服務更像是賓館的升級版,它能讓旅客體驗當地風情,更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有別于日常的房屋租賃,它是一種短租機制。
前幾日,一對浙大雙碩士夫妻的經歷引起了廣泛的關注。7月份他們將自己裝修一新、暫時不自住的婚房租出去,想賺點零錢。退房時,發現房內搬走一空,連桌椅套、充電寶、調料盒、洗漱用品、抽紙、貼身衣物都不放過。
房主報警后,被告知短租不合法,并且嫌疑人在短租平臺使用的姓名、身份證號和手機號都是假的。螞蟻短租在10月1日當天回應表示,將配合協助調查,幫助房東做好相關善后工作,但是也表示如何確保房客真實身份、確保雙方身份是短租行業持續改進的痛點。
目前短租市場仍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無官方授權,仍屬法律灰色地帶。短租從業務性質上講,屬于變性經營旅館業務。而經營旅館業務需要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和酒店消防許可證,雙證的辦理相當困難,除非專業賓館,否則很難滿足國家法規的要求。
2、平臺眾多,水平參差不齊。目前包括國內的途家網、小豬短住、螞蟻短租、穆鳥短租和國外的airbnb、HomeAway等十幾個平臺。眾多的平臺相互競爭,決定了對于民宿的要求不同,個人通過平臺申請,進行房屋的出租,審核條件不同,房屋的裝飾不同,導致租戶,并不一定能感受最好的民宿。而平臺對租戶和房主的審核不嚴,也會導致相應的問題。眾多房東早遭遇損失后,投訴無門,平臺推責。
3、配套設備不完善,安全性不足。
民宿對于租戶的身份資質審核不嚴格。租戶身份繞過平臺,房主無法核實住戶身份,不能保證很高的安全性,容易遇到突發危險事件。小區內聚集短租人群也不利于流動人口的管理,對于當地住戶也會造成一定的滋擾。缺乏專業的消防設施,對于危險的預警能力不足。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發展綠色飯店、主題飯店、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有機餐飲、快餐團餐、特色餐飲、農家樂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細分業態。但各省市出臺的主要是針對鄉村民宿,城市短租并未有明確意見,立法相對滯后。
當年滴滴、優步遭遇交通部門罰款,均是平臺進行支付。如今碩士新房被盜,平臺向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回復,目前平臺手上有租客的支付銀行賬號,以及租客填寫的姓名、身份證和電話,如果警方需要,都可以提供。至于賠償方面,“因為沒有這種先例,這個金額偏大,希望最后由警方認定法律責任。”
圖片來自被盜碩士@Funset嘻陽旅游
是不是每一次意外事件發生,平臺都要自稱免責呢?拷問所有的創業者。
先行賠付對于房東和租客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也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不知道螞蟻短租是否能轉變傲慢的態度。
詳細事件:
https://mp.weixin.qq.com/s/17RIaLocYrY9k4dG6IRC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