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泰戈爾的飛鳥集,很早就知道,也看過,但是抱歉,沒有看下去。說不出來為什么看不下去,但結果就是那樣。就像許多名著并不是大家都喜歡讀的原因一樣。
同樣是詩,李白的將進酒,一看之下便愛不釋手,并且深深嵌入記憶,需要時張口就來。
這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沒有看過,也看不懂泰戈爾的原文。
可是,就在這時,馮唐的飛鳥集來了。
把他和鄭譯本放在一起看,很有趣。飛鳥以不同的姿勢起飛了。
但是,這屬于馮唐自己起飛方式的飛鳥,卻引起許多的質疑,并且下架。
心下非常疑惑,難道翻譯不是忠實原作的意思加入自己的創造嗎?
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屬于自己的語音復述嗎?
和原來的譯本相比,作為一個現代網絡人,馮唐用自己屬于現代的語言翻譯的飛鳥集,難道真的錯了嗎?
人說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本紅樓夢。藝術本該如此。誰內定了飛鳥集一定要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翻譯?
千人千面,心心不同,按這樣的邏輯,應該還可以有詩經版,宋詞版,賦版的飛鳥集才是。
可是事實卻是不允許這不同的存在。
而對我而言,恰恰是馮唐的飛鳥集和原來的對比,給出了我不喜歡看原版的原因。
同樣的內容,馮唐給我的感覺,靈動,簡潔還有些調侃。
而老版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心懷崇敬的學生,在大師的作品上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描摹。生怕壞了原作的一個曲線,錯了一個墨點。
可是因為語言結構不同,他的結果成了亦步亦趨的模仿,像東施效顰一樣,早失了原作的靈魂了。
回過神來,不由感慨,我們的環境,到處充斥著大腦被閹割的人。一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便被視為洪水猛獸。極盡打壓,掃蕩之能事。
很多人已經不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了,大多數人說好,便也感覺應該是好的。不管自己心頭的疑惑。一個人的某一處優點被大家認可,便認為此人的翔也可能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
殊不知,多樣性,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一個世界,有草,有花,有樹,也有灌木,才是完美的。單一物種的世界,是世界的盡頭。
以前,對馮唐的文沒有看過。正是因為飛鳥集,讓我去仔細的了解一下。
他給我的感覺是,一個活色生香的靈魂。不說他的文字好與壞,不說他的內容。至少他有屬于自己的語言,他的文字氣質屬于他自己。與網絡上千人一面,大同小異,構造雷同的爆款文字好不知幾個檔次。文字的用途在他那里被正確使用,這已經足夠了。
文字的功能,是用來表情達意。無法寫清楚,是技術問題能力問題,沒有關系可以后天學習。
而大腦被閹割的人云亦云,那怕技巧再高明,也不過是制造更多的垃圾而已。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