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課后練習,3選2:
5-1馬歇爾認為: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舉例說明。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理性情緒治療的理論中A-事件,B-信念,C-情緒或行為的結果
所以我完全同意造成C的不是A,而是B,個人的信念。一般有認知偏誤的來訪者都是因為有不合理信念,所以才會導致情緒或行為問題。
比如我昨晚和老公說起山勵老師靈修課的效果時,老公毫不猶豫的反駁說:“假的。”我感到有點生氣,幾次想跟他探討,都被他否定(能愉快的聊天嗎?)而我知道背后我希望和他聊一下這個話題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生氣。所以也就引發了這次的第二道思考題。
5-2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有四種選擇。
請在一周中留意一句自己聽到的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并記錄體會4種選擇后的心情、事態發展等。
聽到老公的話:“要真有這種效果,那他早出名了,還來教你們上課?””這只是個案,不要相信這種,如果是普遍現象,早有報道了,有人去研究了......"
我感到他在指責我的不辨真偽和愚昧(溝通很暴力),其實我不知真假,只是覺得聽到了有趣的事情想和他分享一下。
我采取的方式是”我只是想把聽到有趣的事情告訴你,不需要你評判真假,你這樣我們還能愉快的聊天嗎?”——應該是屬于方式二,指責對方吧!然后就都沒再繼續這個話題了,我感到惱怒和失望,不歡而散。
也許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應該是:“我只是想把聽到有趣的事情告訴你,但聽到你反駁我,直接判斷真假的回應,我感到有點生氣和失望,因為我希望你能輕松愉快的聽我聊聊這個讓我覺得神奇的話題,盡管你也許并不怎么相信。”
當時沒想到用非暴力溝通,所以不知道會有怎么樣的結果了。
5-3 留意一次情緒中的朋友,猜測他的需要(P53有需要詞匯表)。如果方便,試著和他建立聯系,告訴他你體會到的“他的感受,需要”,簡要記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