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逍遙游》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大家跟彭祖相比,為什么是可悲的呢?
? ? 彭祖是上古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人物,相較于人類平均八十年的壽命,八百年,是高壽,是難以企及的高度了。眾人拿自己八十歲的壽命跟彭祖八百歲的壽命比較,覺得自己生命短暫,所以覺得可悲——這是“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的原因嗎?
? ? 不是的。
? ?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不及”,不是“比不上”,而是“不到”“到不了”的意思。或者用下文的詞,“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是“不知”,理解不了,到不了那個認識水平。清晨才長出來的菌子,見到陽光就死了,你跟它講什么是初一,什么是十五,它怎么可能理解?因為在朝菌看來,這兩個時辰,就是一輩子,就是一生,就是最長的壽命了。
? ? 同樣的,在我們開來,八百年的壽命,是人類的極限了。我們沒法理解“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更無法達到“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認知水平,而把彭祖當作羨慕的對象,把八百歲當作標桿,當作自己的追求,這個,才是真正可悲的。
? ? 在一次月考里,在一個班級里,某同學考了121分,眾同學“匹之”,可悲之處,不在于自己八九十分與他的差距,而在于我們的認知局限。我們以為121分就是語文考試的頂點了,我們看不到樓下那個班考了132分的同學,我們更看不到北京那個考了148分的同學。
? ? 這種認識的局限,就是莊子要強調的“小不及大”。明白了“小不及大”,我們才能理解“有所待”。有所待,就是有所憑借,有所依靠。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我們的認知,都在這個時空里形成,那是憑借和依靠,但也是束縛,是形成認知局限的原因。
? ? 不,請不要譏諷那只嘲笑大鵬的斥鴳吧,我們都是斥鴳。我們都在自己一定的時空里,在自己擅長的某個領域里,“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認為這就是“飛之至也”,認為這就是考高分的極致了,認為這就是語文老師的極致了,認為這就是做螺螄粉的極致了。
? ? 我們都別譏諷王健林“一個億的小目標”吧,也請王先生不要以為“一個億”就是“飛之至”了。我們得承認,我們的見識、視野,無論大小,都受著局限。
? ? ?
? ? 魯迅講過的笑話:
? ? 浙西有一個譏笑鄉下女人之無知的笑話——是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拿個柿餅來!”
? ? 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