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近參加了一個課程嗎,有聽課有課堂發言有作業有批改。所以是白天當老師,晚上做學生,身份不斷地切換間,也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學的過程,感覺著實有趣。
做老師的人,大抵都喜歡緊跟自己思路,發言積極的學生。誰也不想唱獨角戲呀!更何況,如果光是自己一個人講,沒有互動,就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沒有課堂生成的喜悅,差一點的甚至還會越講越糊涂,因為腦子都情不自禁地寫滿“學生們在想什么”這幾個大字了。
我就是那個差很多點的老師,經常學生發言越積極,我也越妙語連珠,創意百出,萬一學生狀態不好,或者課設計不好開局不利,那就完啦,我就會開始寫錯別字,開始語病百出,甚至普通話水平都會下降一個等級。
所以想著自己要當學生,那還不容易嗎?我最清楚老師喜歡什么樣的學生了。結果真當學生了,發現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如果課堂沒有討論的氛圍,所有同學都不說話,就好像有一只名叫默默的怪獸抓住了大家。這時,做學生的是很難有勇氣去打破局面的。因為自身對于想要契合同伴的需求會超出想要表現好的欲望。哪怕我明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有利的,我也還是有所顧慮。人是相當相當容易從眾的。
所以,學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同伴是很重要的一批人。你和什么樣的一群人一起學習,基本上可以決定你最后的所得。
那既然了解這個規律,當然不能讓學風那么差啦,因為整體差了,作為部分的我們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吧。所以就要有一些聰明的學生去承擔“暖場”、“救場”的工作。我也努力地得體發言,積極肯定同學和老師,適當分享示范。自己的參與度高了,對課程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會有一種“我是優等生我要更加優秀”的感覺,就是這種感覺會讓自己高標準要求自己,最后就真的做得更好了。
嗯,剩下的明天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