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業經營理念
從變化中讀懂“未來”,建立“假設”然后“執行”,再對結果進行“驗證”。這一過程有助于優化工作模式——如果在平日的工作中堅持重復“假設-執行-驗證”的過程,那么在不遠的未來必將有所斬獲。
面對現代消費型社會,不能僅僅借助經濟學來分析,也必須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為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對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沒有了競爭對手,事業往往會止步不前。以零售行業為例,如果一家店鋪的周圍沒有任何同業競爭者,那么顧客可能只是由于受到交通上的限制,無奈地進店消費,久而久之,店鋪經營者將變得得過且過,產生麻痹懈怠的情緒,失去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變革創新的動力。
判斷一項事業是否具有可行性,更應該從消費者的立場出發,以消費者的視點,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最后,一旦決定開拓某項事業,就一定要堅持到底。
如果一項事業誰都表示贊同,勢必會陷入全面的競爭狀態,最后通常以失敗或平庸收尾。
凡事若只注重眼前,就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只有在獲得信息后,進一步研究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才能及時應對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讓企業保持穩步的成長。反之,一旦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與客戶需求之間的差距將被越拉越大,即使事后亡羊補牢也很難迅速讓經營返回正軌。
開拓新事業時,關鍵要具備認清核心重點的能力,起步之初,并沒有必要遵循完美主義。
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無法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雖然讓顧客形成沖動性消費的契機數不勝數,例如令人瞠目結舌的低價、突出產品新奇感或打造熱門話題等等,但倘若這一切沒有建立在“品質”這一重要根基上,則必將失去顧客“二次消費”的機會,讓顧客對產品的興趣消失殆盡。
如果經營方法被歷史經驗所束縛,那么企業將停留在過去,無法得到成長。無論企業屬于哪個業態或業種,只有順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建立假設、采取對策,才有機會得以存續。
在和其他企業攜手共進之時,需要注意不能成為關系過于親密的伙伴,而應該在信賴對方的基礎上隨時保持緊張感。
造成產品滯銷、生意蕭條的原因只有一個,即是現在的工作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時代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作為賣方,決不能輕易被競爭對手的動向或時代的大趨勢打亂步伐。只需像進入公司前一樣,單純地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就行了。當然也沒有必要形成專家般的思維方式,因為常年積累的經驗有時反而會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阻礙。
不是“為了顧客“,而是要站在顧客的立場考慮。
陷入低谷的企業具有的兩個明顯特征:a.沉迷于過往一帆風順的成功經驗,永遠都不愿做出改變;b.一味想要出奇制勝,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
經營理應“朝令夕改”。
不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空間上,我們都應該主動積極地貼近顧客,從“等待型經營”轉變為“進攻型經營”。
個人成長建議
實現機遇并不需要特殊的才能,關鍵在于問題意識和思維力。其中,問題意識指能經常主動研究現行的工作模式是不是處于最優的狀態。而思維力代表了深層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做任何事都不會半途而廢,總是堅持以這樣的性格全身心地投入,竭盡全力地度過每一天。即使是被外界定論為“不可能”的事,也能不畏艱難、勇敢地發起挑戰。
另一方面,當事業發展受阻時,怨天尤人是最輕松便捷的方法,但是輕松的背后即是停滯不前。只有正視自身的弱點,努力做出改善,并不斷地向新目標發起挑戰,才能腳踏實地地前進,得到穩步的成長。
做不了基礎工作的人也無力發起革新。
在工作中,自我鉆研、主動發動新的挑戰非常重要。因為機會稍縱即逝,當它出現在眼前時,一定要牢牢把握,不能輕易放過。
人一旦有了成功的經歷,馬上會認定“這是關鍵點”“這么做才能成功”等,沉浸于過去的經驗中自我滿足。這種慣性思維千萬不可取。
對自身工作始終保持“問題意識”,建立“腦海中的魚鉤”,在面對眾多信息時迅速捕捉到有效信息。
靈感的獲取方法:在眾人面前演講。
便利店經營理念
提供便利是最終目標;
采用密集型選址戰略;
采取減少采購量的“小額配送”;
必須掌控每種產品的銷售動向,建立假設并以真實的數據驗證,從而提高訂貨的精準度,貫徹“單品管理”;
單品管理......只有 反復實行上文提到的“ 假設 → 執行 → 驗證” 過程, 才有辦法提高備貨的精確度。“假設” 并不是憑空想象, 而是以銷售數據為出發點, 結合第二天 的天氣、氣溫、街市的活動等前瞻性 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思考, 提前預判顧客的消費心理, 并以此為 基礎訂貨。
采購訂貨是店鋪的特權,只有讓最清楚消費者動向的一線員工決定采購怎樣的產品、采購多少數量,并實行自主訂貨,然后有責任心地銷售自己所訂購的產品,才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門店和員工自身都要根據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做出改變。
管理層的經營思路不僅應及時與總部員工分享,也要保證每個加盟店的店長和店員都能快速正確地理解。
真正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熟悉當地人的飲食偏好就能“稱霸世界”。
7-Eleven所引導的便利店領域創新
1973年,與美國南方公司達成協議,引入7-Eleven品牌,開創日本便利店歷史;
1975年,實行24小時營業;
1976年,對供應商采取集約化管理,開創共同配送;
1978年8月,開始使用7-Eleven終端機訂貨;
1982年10月, 7- Eleven 便利店成為日本第一 家引進POS系統的公司;
1982年11月,開始使用EOB(Electronic Ordering Book)電子訂貨簿訂貨;
1985年5月,引進計算機圖標信息分析系統;
1987年10月和1988年3月,推出電費代收和煤氣費代收服務;
1988年11月,導入米飯20度溫度管理體制;
1989年11月,推出預付卡服務;
1994年10月,開始在店內使用敞開式冷藏柜;
1995年6月,推出虛擬購物費用代收服務(如郵購、電話購物、網絡購物等);
1996年3月,導入氣象信息系統;
1997年11月,基于衛星通信導入第五代店鋪綜合信息系統;
1997年12月,導入節電設備;
1998年10月,推出訂閱雜志服務;
2000年7月,推出電子商務服務;
2000年8月,推出了“Seven Meal”送餐業務。
2001年5月,成立零售行業第一家銀行,將ATM引入便利店;
2001年8月,推出不含任何防腐劑人工色素的獨創快餐品牌;
2002年5月,開始使用既可冷藏又可加熱的立柜;
2002年11月,推出運用了多功能復印機的票務服務;
2004年5月,開始推行無障礙門店;
2004年11月,導入光纖通信技術。開始在店內安裝附帶數碼照片打印功能的多功能復印機。
2007年4月,發行自創的預付式電子錢包“nanaco”;
2010年2月,和地方政府合作,推出門店打印“住民票復印件”和“印鑒登記證明”服務。
2011年5月,針對日本嚴重老齡化情況,推出“輕松送”免費送貨上門服務,吸引了眾多老年人客戶。
近年來提倡“網絡和實體店融合”,也就是中國火熱的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