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張建軍講述帝堯麻箋的歷史——山西襄汾縣一帶有關“御紙”的美麗傳說

山西省襄汾縣鄧莊丁陶麻箋社的“平陽麻箋生產技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筆者就鄧莊“平陽麻箋”的發源、興衰及復活進行了初步探考。

蔡倫是造紙的祖師爺。造紙術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載入世界史冊,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蔡倫曾在山西晉南地區—“平陽府”域造紙卻鮮為人知。山西晉南地區包括現運城市和臨汾市。據史書記載:臨汾古稱“平陽”。平陽也,《世紀》云,其地在平水(今龍子祠泉水)之陽而名。帝堯都平陽,虞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陽蒲州;夏都安邑,即平陽夏縣。漢屬河東郡。魏蜀吳三國時,魏置平陽郡。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建都于此,隋初改為平河郡。大業三年(607年)名為臨汾郡。義寧初復曰平陽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改為晉州,宋元明清為平陽府。明代平陽府轄六州二十八縣,包括現臨汾和運城市境內的解州、絳州、蒲州等州縣。現襄汾縣,1954年由原汾城縣(太平縣)、襄陵縣合并而來,舊屬平陽府。

蔡倫曾在河東郡、平陽郡域造紙,其史實可從三方面得以史證:

史料記載:據《安邑縣志》(安邑屬今運城市鹽湖區)載:漢尚方令蔡倫耒陽人,為黃門,有才學,以古書契用竹簡、縑帛,倫用樹膚、麻頭、敝布、舊魚網為紙,為后漢造紙鼻祖。寓居本縣,卒葬于此。”在此且不論卒葬之事。寓居就不是路過,長住就是有事情可做,造紙鼻祖肯定干的是造紙事,況且研究造紙也不是一朝一日短期之事。

遺址尚存:在現運城市鹽湖區東25公里王范村西丁字路口有一碑廬,碑2上刻“漢龍亭候造紙蔡倫墓”。并有依《后漢書?蔡倫傳》(后漢書卷一O八)縮寫而成的碑文:倫,字敬仲,和帝時人,有才學,能犯嚴顏,匡得失。每休沐,閉門謝客,尤有巧思,監作秘劍及諸器物,皆可為世法。自古書契編于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獨出己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制為紙。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咸稱為蔡候紙。嘉慶元年菊月吉旦,皇清首事人標點為作者加,墓碑清嘉慶元年菊月為公元1796年9月。碑旁并有1962年運城縣人委公布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和1986年運城市人民政府重立“蔡倫碑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標記。該處南有一溝豁,溝內有幾眼窯洞,洞旁樹有“蔡倫溝”石碑一通。沿機耕路南上,經一華里多的梯田,在半坡地帶有蔡倫墓。冢高3米,東西長16米,南北寬11米,墓前有碑廬,高2.4米,上刻有“漢尚方令蔡侯諱倫字敬仲墓”。還有香案、香爐和兩個3米高的朝天吼石雕。

筆者曾于2004年11月赴運城此遺址實地拜謁考察。造紙是重要的生產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工場,非宮廷之地可為,也非一蹴而就。當時東漢建都洛陽,運城安邑之地距洛陽不遠,如按史志記載,山西造紙始于東漢永初年間(公元107─114年),公元105年(元興元年)已奏請皇帝,稱為“蔡侯紙”。為大量生產或繼續改進,運城成為蔡倫實踐和改造造紙技朮之地完全有可能。蔡倫當時身居中常侍兼尚方令之職,遠去洋縣龍亭封地或家鄉湖南桂陽實踐造紙也要困難得多。也可回應一些人說蔡倫作為宮廷官員不可能發明造紙之質疑。

筆者認為:蔡倫在運城造紙應該是肯定之事。如果沒有在此造紙,肯定不會有衣冠冢或真墓。而洋縣作為封地、耒陽作為故鄉,有墓或衣冠冢都在情理之中,但不一定在其處實踐完成造紙技術。史料和遺跡表明,在公元121年(蔡倫卒年)前蒲州地區的造紙業已具相當規模。我國造紙業界歷來把蔡倫奉若神明,山西亦不例外,通稱蔡王爺。每年春節、農歷三月十七日和端陽節都要祭祀。三月十七日尤為隆重,這天為蔡倫誕辰,除祭祀外,作坊主還要宴請全體職工,因故不能赴宴者,則贈飯費,此俗延續至今。山西麻紙首創于蒲州,故名蒲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平陽(臨汾)襄陵相鄰于蒲州,造紙術傳入襄陵鄧莊有地利之優勢。

可考旁證:2012年6月筆者去陜西漢中旅游,專程拜謁了洋縣龍亭鎮的蔡倫墓祠。蔡倫墓祠是清代建筑,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軸線上的正殿大門上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候祠”匾額。蔡倫墓祠博物館,是一處集墓冢、古建筑、石刻、園林、收藏以及再現蔡倫造紙工藝流程于一體的文物旅游勝地。分為蔡倫造紙文化博物館、蔡倫墓和文物管理所等部分。據蔡倫紙文化博物館解說詞介紹:除洋縣蔡倫墓外,在山西運城還建有紀念蔡倫的衣冠冢,湖南宣州和他的故鄉耒陽也分別建有蔡候祠和他的衣冠冢。但這些僅僅都是人們追思和憑吊他的地方。而他真正的墓葬就在洋縣龍亭鎮。

國內現有蔡倫墓三處。誰為真墓,誰為衣冠冢尚難有實據可辨。史載:蔡倫是建光元年(元121年)因宮廷斗爭被迫服毒自盡,洋縣龍亭為封地,死后葬于此地,完全合理。耒陽系蔡倫家鄉,卒后回歸故土,移葬家鄉,也應是情理之舉。但死后葬于安邑,是因為其試驗發明造紙之地,也完全有可能。至少衣冠冢存在,說明他在此奮斗有果。但有專家考證,耒陽現存蔡倫墓冢比運城現存蔡倫墓冢要小一倍。同時多種文獻證明其只是蔡倫的衣冠冢,不是他的葬身之墓。史料,遺跡和佐證,足以證明山西平陽造紙始于蔡倫這位造紙鼻祖。

臨汾鄧莊一帶有關“御紙”的美麗傳說。

鄧莊鎮是襄汾縣的一大鄉鎮,與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相鄰。鄧莊素有“麻紙之鄉”的美稱。傳說當地人制造麻紙始于東晉,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鄧莊一帶民間至今流傳著關于“御紙”的美麗動人的傳說。

傳說中的鄧莊麻紙與蔡倫造紙有著直接的關系。蔡倫是南國人士,為官又在東漢之都洛陽,是誰將蔡倫發明的造紙術翻山越嶺,跨過江河,傳到北國平陽鄧莊地帶的呢?傳說東晉時,鄧莊有位叫鄧攸(?——326年))的大人,字伯道。鄧伯道永嘉末年(308―313年)為石勒所俘,兵渡泗水逃生時,饑寒疲憊途中,攜一子一侄,不能兩全時,乃棄子全侄,后世傳為美談。后官至尚書右仆射(相當于宰相)。依其事跡而成的《桑園寄子》一戲,至今仍是京劇傳統劇目之一。鄧莊之村名就是為紀念鄧攸而起。鄧伯道的后人鄧銘,曾在吳越之地居官三年。鄧銘嘔心瀝血,勵精圖治,肅整政績,先后革掉了一批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又上奏皇帝免去部分災區的糧稅,使當地國泰民安,歌舞升平。而鄧銘的居官之地,恰是“紙坊爺”蔡倫的家鄉。

蔡倫的后人蔡洪、蔡興父子,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但其為人耿直不阿,從來不把達官貴人放在眼里,因此得罪了當地的一批惡少,加上平時又不會巴結那些貪官污吏,被誣告成罪,父子幾人都成了“階下囚”。鄧銘上任后,為其父子平反昭雪,重見天日。對于鄧銘的救命之恩,蔡家父子知恩圖報。可是,他父子除了先輩傳下來的造紙之術,其余一竅不通。父子商議后,決定打破“藝不外傳”的祖訓,由蔡興代父和兄長來到山西鄧莊地面,手把手的把整套造紙術教給了當地百姓。

蔡興運用南國手藝在鄧莊造出的紙張,色澤潔白,薄厚均勻,蟲不蛀,不破裂。經蔡興仔細琢磨,原來是因為鄧莊一帶的水堿性大,最適合制漿造紙。這在南方是不多見的。蔡興造出了比他老祖宗還要好的麻紙,非常高興。

此時鄧銘己在朝中為相。聽到家鄉造出了上等麻紙的消息,心中甚為高興,立刻上奏皇帝,并派人回鄉把麻紙帶回皇宮。萬歲爺親筆一試,果然是好紙。興致之余,又揮筆寫下了“御用麻箋”四個大字。為何不稱“麻紙”而稱“麻箋”呢?因為皇帝想到:箋,乃華貴的紙張。既然被封為御紙,身價自然提高百倍,引來不同凡響。“紙”、“箋”兩字,雖有相似之意,但“麻箋”之稱卻多了份雅氣,少了些俗氣。鄧莊麻紙封為“御紙”之后,從此鄧莊麻紙就呈現“紙貴如金”之象,紙貴如金,唯富鄧莊。

民間傳說故事與歷史的真實事件肯定有不小的距離,但至少說明鄧莊麻紙的名紙地位和悠久歷史。

山西手工造紙歷史悠久。魏晉南北朝時期,山西即為我國北方的造紙中心之一。到了唐代,這種傳統的手工造紙又進入了興盛階段。據《蒲州府志》記載,當時全國有15個州、地產紙,蒲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每年以10萬張送京師(即首都)納于戶部。范文瀾《中國史第三冊》載: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韋堅引滻水到望春樓下,積成廣云潭。聚江、淮漕船數百艘,滿載輕貨,并有美女、樂隊和教坊(宮中樂隊)歌舞助興,是一次盛大動人的手工業品和特產的水上博覽會。唐玄宗登樓觀后大喜。展品中就有蒲州(今永濟市)細薄白紙。

宋金時期的河東南路(今晉南地區)所受戰爭創傷較輕,地處黃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富庶,交通方便(水路),經濟繁榮,又和古都長安、洛陽、汴梁隔河相望,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稷山的竹紙、平陽(今臨汾)的麻紙都曾聞名于京都。平陽包括臨汾和襄陵、汾城,不僅有發達的農業,而且有興旺的手工業和繁華的商業。臨汾的賈得和毗鄰的鄧莊一帶村莊都是造紙業發展最早、最興旺的地區。平陽麻紙的許多記載和傳說,應該是泛指這一帶地域。

有史載,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平陽賈得一帶就已生產麻紙。與鄧莊麻紙一樣,五代、宋金時期,就聞名京都,被京人稱之為“府紙”。元明清各代,平陽所產麻紙作為貢品供應皇家,又稱“貢紙”。從五代至宋,這里就是中國北方造紙業的中心,印刷用紙的供應基地。據史載:宋金時期,晉南一帶與造紙業有著緊密關聯度的刻版、印刷業已相當發達。金王朝在平陽設立了雕版印書的機構。當時平陽所印書冊,封面皆標“平水新刊”,聞名全國,所以史稱“平水版”。平陽雕版印刷分官辦和民辦。官辦的叫“書籍所”,主要印制官府文書檔冊,儒家經書和佛道經藏等。私辦的叫“家刻”、“坊刻”。主要印刷經、史、子、文集及商人出資刻印的書籍,以及滿足市井平民興趣的民間說唱話本等。平陽印制的木版年畫成為畫壇一絕。

有文記述:宋朝滅亡以后,元朝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平陽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平陽麻紙是主要印刷用材料。用麻紙印制的古籍善本,書價堪比黃金,平陽麻紙成為當時雕版印刷之最佳材料,對平陽雕版印刷業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襄汾縣單家莊農民自金元時期就雕刻平水版年畫。《襄汾縣志》記載鄧莊麻紙“金元時為著名平水版畫主要用紙”。位于襄汾縣丁村的中國第一個漢民族民俗博物館平陽版畫展廳,就展有宋金時代的版畫。流失海外的平陽姬家雕印的高3.5尺,寬1尺有余的木版年畫《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四美圖就是用平陽麻紙制作的。

展板文字中說:平陽地區盛產久不變色,蠢蟲不蛀麻紙,…除大量印刷書籍外,還雕印木版畫。舊時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如今一頁品相完好的宋版書,市場價也在一萬元左右。藏于山西洪洞廣勝寺的稀世瑰寶《趙城金藏》,總計約7000卷(現存4800余卷)。據考證刻制經過:系金代崔法珍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運城西南)靜林山天寧寺刻成,于大定18年(1178年)崔法珍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專家評述:《趙城金藏》是我國印刷史上的珍貴標本,從中可以看出佛藏與當時金本的平水(臨汾)水平。包括7800卷道教經典《都寶藏》等,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罕見的珍品。同值金代,平陽盛產優質麻紙,又是印刷業中心,平水版“趙城金藏”印本就是用平陽一帶產麻紙印制的。

靈光寺寶塔位于襄汾縣鄧莊鎮北梁村西,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襄汾縣志》記載,靈光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靈光寶塔建于金皇統(1141─1149年)。1985年4月,藏于塔牆碑內的宋、元版經卷幾十本被盜后追回。經中國佛學大師任繼愈,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長柴澤俊等專家鑒定:此經為稀世國寶,屬國家一級文物。筆者曾面訪時任襄汾博物館館長的李學文(文博副研究員),其講述: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1990年3月來襄汾考察時斷言,該經卷所用紙張應是當地所產。亦即鄧莊一帶產麻紙。因為元初管理全國經籍印刷的經籍所就設在平陽。

現代科技的發展,分析確定紙張植物纖維種類已不是難題。但判定紙張生產的年代,只能依據文物,即附著于紙張上的藏經:如趙城金藏和靈光寺經卷的年代來確定紙張生產的時期。因此可斷定金元時期鄧莊一帶麻紙生產相當繁榮。與現代機制紙的酸性造紙相比,麻紙的特殊制作工藝及水質堿性大的特點,而使用其印制的圖書、版畫保存年代久遠不損。丁村博物館就保存有距今153年(咸豐九年)的地契文約仍完好無損。而酸性紙印出來的圖書即使保存得當,也只有100多年的壽命。除了平陽麻紙,晉東南等地還有桑皮紙、毛頭紙等,并有優質密香紙。據明代歷史學家、絕代散文家張岱在《夜航船》中記載:“晉之名紙為‘密香紙’,密,香紙以樹皮為之,微褐色,有紋如魚子,極香而堅韌,水漬之不潰。”

歷經元、明兩代的發展,麻紙產區又擴展到太原、汾州、潞安、澤州四府。到了清代,造紙業不僅為數眾多,而且紙的質量也提高到相當的水平。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山西對國家的物質貢獻也日益增多。除呈文紙外,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每年就要解京都毛頭紙百萬張,由太原、汾州、平陽、蒲州四府解辦。以臨汾、永濟、汾陽、介休四縣為最多,各二十萬張。此百萬張之解數,持續了一百二十多年,至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才予停解。襄陵縣鄧莊一帶,在清代中葉洋紙未入侵時期,有紙坊一百多家,所產麻紙運銷北京、天津、陜西、河南、寧夏等地。受外紙侵銷影響,銷路日蹙,紙坊停工者很多。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國。民國時期,從事造紙業最多的地區為晉南臨汾、襄陵兩縣,造紙業居全省之首。

兩縣以盛產麻紙為主。臨汾縣在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以前,共有作坊一百七十八家、多為與鄧莊相鄰的賈得一帶村莊。年產麻紙二十七萬四千區(每區一百九十張),其中尺八紙最多,京莊紙最佳。襄陵縣之鄧莊,世代以造麻紙為生。因為麻紙業不受天氣干擾,即使遇到大旱之年,這里的老百姓大多也不愁吃穿。因而民國時期當地就流傳著“不怕老天旱,就怕碾不轉;只要紙碾轉,有吃又有穿”的諺語,可見造紙業在當地人民生活中之地位。但據民國十二年(1923年)《襄陵縣新志》》載:“汾東鄧莊等村,紙碾為第一工作,銷行北京等處,今亦強弩之末。”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開工營抄者只有十四家,工人一百五十名,所產呈文、方曰尺、條曰尺、重尺八、三五、京文紙等六種麻紙,全年總值八萬八千八百元。全省麻紙年產量達一百七十八萬八千多刀。

明清兩代,晉商稱雄于全國,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其中在臨汾這塊熱土上崛起的平陽商人在明代就有“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之譽,是晉商中率先發展、居于首位、實力最為雄厚的代表性商幫。據《晉商史料全覽》臨汾卷記載:在明代,平陽商人就足跡遍全國。在北京創建的商人會館以山西最多。據1949年資料統計在京的山西會館共38個,占全國在京會館1/⒑。名列榜首。其中晉南20多家,占了山西的大半。屬于今臨汾市范圍的就有平陽會館、臨襄會館、臨汾東館、臨汾西館、襄陵會館等7個。臨汾東館就是明朝中葉,臨汾紙張、顏料、干果、煙葉、雜貨五行的商人共建的。而據襄汾有關調查,明朝中期,襄陵與臨汾商人就在北京建立了山右會館。清末民初,襄汾商人相繼在京建立襄陵會館三個,太平會館四個。

又由于平陽麻紙業的發達,在京都經營紙業的店鋪甚多。據統計臨汾縣清末民初在京商號71家,紙莊、紙行、紙店就達21家。北京的紙張店多為山西臨汾和襄陵人經營。主要股東、經理為襄汾人的就有7家。如敬記紙莊的主要股東、經理襄汾鄧莊小韓村的姜贊堂和志成紙店經理鄧莊人梁子璽等。許多店員后來直到二十世紀后期都是京城紙行的行家骨干。在諸多京城紙店中,經營規模和名氣最大的當屬在京城發跡的襄汾縣鄧莊小韓村姜家。姜家以世代經商于京城而名揚海內外。他們同韓姓合營的萬全堂藥鋪,從明朝末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歷經300多年,成為京津一方晉商之佼佼者。姜家獨資經營的敬記紙莊在京城也長達85年。

敬記紙莊原來由河南開封人王守琨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資300兩紋銀創辦。由襄汾縣燕村的劉卓然經營。起初,只收購練字的舊仿紙,經店內加工,重新制成白紙做裝修裱糊用。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卓然年老離職,紙莊被京城大賈樂尊育接手并投入大量資金,正式聘用了小韓村姜贊堂為經理,全權經營。姜贊堂與經營萬全堂藥店的姜禮堂屬同宗兄弟,善于創業,經營有方。

他積極開辟貨源,擴大經營。先從山西老家采購原料和麻紙,打入北京市場,后來貨源又擴大到粵、桂、閩、川、魯等地,并開始經營進口高麗紙和桑皮紙,使紙莊生意很快興隆起來。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后,敬記紙莊又代理包銷了瑞典新聞紙、粉亮紙和印鈔紙等高檔品種,包攬了供應清朝政府各部以及宮內用紙。姜贊堂在老家釆購麻紙,鄧莊麻紙當是首選,這也是鄧莊麻紙打入京城甚至宮內的途徑之一。這個時期是敬記紙莊的興旺發達期,資金已逾100萬大洋。品種增加,貨源擴大,職員大增。光緒三十年(1905年),又分別在上海、西安、天津、綏遠等地設立敬記分號,占據了全國紙業的半壁江山。并將北京、天津兩地紙莊投了財產保險。

兩地紙莊后雖遭火災,但資金反而因獲賠而擴大了。敬記紙莊精于經營,巧與外商合作;慧眼識才,知人善任,使紙莊85年發展壯大,經營不衰。1954年以價值7億多元(舊幣)資產公私合營劃歸隸屬于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的倉庫公司。

如同任何一種傳統名產、名吃質量優勝,都有其獨特的制作技藝一樣,鄧莊麻箋稱為“御紙”,與毗鄰的賈得一起,自唐始至明清為皇家用紙。被譽為“貢紙”、“府紙”,蜚聲京華。當時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員向皇宮呈文,大都用的是鄧莊及賈得一帶所產的麻紙,曰“呈文紙”。質量優勝緣于其用料、水質及生產技藝。鄧莊麻紙用料考究,以優質天然麻和麻繩頭(俗稱麻頭或貨)為原料,《襄陵縣新志》(民國十二年)載:“紙以白麻為之,有尺樣,雙抄諸名”。據筆者鄉間查訪,襄汾沿汾河兩側村莊,多年前即有白麻種植,并有麻繩業。麻類原料纖維長,拉力強,色澤鮮,打漿容易,麻繩頭價格便宜,是優于木材的造紙纖維原料。

鄧莊地區水質堿性大、味澀,是適宜手工麻紙生產制漿造紙的水源。可謂得天獨厚。也是當年蔡興在此地造出了比他的老祖宗蔡倫還要好的紙的優勢條件。鄧莊麻紙的生產工藝流程,沿

襲自晉始之傳統技藝方,其工藝流程計有:鍘貨、拆貨、泡貨、整貨、剁麻、燥麻、蒸麻、沖麻、碾麻、攪海(海是方言,指水池)、抄紙、曬紙、整紙等十二道工序。其曬紙即晾紙,晾紙工序尤為考究。其要旨為不在日光下暴曬,純自然晾干。因此紙質柔軟,有韌性,不會開裂。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革命,麻紙生產的工序和設備雖有所改進,減少了畜力與體力勞動,但原理上并沒有改變。麻紙生產的主要設備有:蒸麻鍋,紙碾(石質,含石砣),紙池(海房、海),紙模等。鄧莊麻紙的特點是:色澤潔白光亮,質地均勻細密,纖維細而長,拉力強而柔軟,吸墨性能好,保存時期長,不受蟲蛀風蝕,不變顏色,韌性大,不透風,不裂縫。同樣原料同樣工序,與他地紙比,鄧莊麻紙色微黃發亮,振動聲響有力。

鄧莊麻紙的用途按質地等次,可用于書畫書寫,賬簿、公文、契約、家具,包裝鮮果、藥材等。鄧莊麻紙為歷史特產。遠在唐宋,鄧莊即為北國造紙中心。明清之際,當地較有名的紙鋪有常義興、德勝茂、祥瑞等十多家。產品銷往本省和陜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地區,享譽省內外。鄧莊麻紙技藝的傳播:由于鄧莊麻紙的特殊地位,閻錫山統治時期曾邀請當地工人到太原蘭村傳授技術,生產麻紙。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戰區聘請當地工人百余名到陜西韓城、秋林、楊灣和山西吉縣等地生產麻紙,供辦公及造紙幣使用。解放前夕,當地人又在聞喜、夏縣等地生產麻紙。

1989年10月2日時值國慶40周年,原山西省書協主席趙望進協日本文字文化研究所日本友人森田康敬一行來鄧莊參觀考察平陽麻箋并題記紀念。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試用鄧莊麻紙作畫,大加贊賞,欣然為其題名:“平陽麻箋”。董老經常用平陽麻箋作書作畫,并指定為他的專用書畫紙。在199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董壽平》大型畫冊中,董老的題簽涉及平陽麻箋的山水、墨竹、牡丹的畫作就達3幅之多。

題簽如:1989年《牡丹》畫作題?偶用平陽麻箋寫此己巳歲首董壽平寫?1991年《黃山》畫作題“臨汾新出麻箋偶然試筆,別有趣意”1992年《墨竹》畫作題?新制平陽麻箋效果良好壬申歲二月八十九翁董壽平寫?并有盛世收藏版《墨竹》畫作題?何可一日無此君平陽麻箋千載不壞董壽平寫時年九十二?《別有佳境》畫作題?此用吾鄉平陽麻紙作,傳紙千載獨若新箋丙子五月病乍愈后于病榻董壽平時年九十三?等畫作題箋標明用鄧莊平陽麻箋。

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學者、書法家、陝西師范大學教授衛俊秀1990年在《臨汾日報》撰文稱:“鄧莊麻紙勝宣紙”。贊曰:?鄧莊素有‘麻紙之鄉’的美稱,其歷史悠久可知。余在太原國民師范讀書時,一次,余攜帶玉版宣請先師三晉老前輩名書家常贊春老先生書寫對聯,先生問我在哪里,余敬答云:?平陽府襄陵?。先生立即正詞告我說:?你家鄉出產麻紙,吸墨,好寫,耐久,又便宜,不要用宣紙?。正說出麻紙獨具的性能。我從小學到大學,練字一直用的就是這種鄧莊麻紙。多年未用,有時還在發癮。今喜得鄧莊新制,初一試筆,悟得?錐畫沙?之趣,清利活潑,搖曳多姿,更增筆興;至其耐久性,平時未加留意,今乃知其可貴。深望書畫專家、愛好者一試,推而廣之,亦發揚傳統,愛國之一表現也。”世界知名學者、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張大千及董壽平再傳弟子、四川都江堰著名畫家李代遠用平陽麻箋作畫后題詩:“平陽坊紙創金元,董公試妙題麻箋,畫契千年無腐蛀,堪記文人翰墨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619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155評論 3 42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635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39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46評論 1 326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55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38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9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46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38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93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65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8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57評論 1 29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59評論 3 397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96評論 2 376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