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先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6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發展起了現代化造紙技術,機器造紙的普及和工業化生產屢屢皆見,但山西臨汾襄汾一家作坊還固守著這一原始造紙工藝。紙張韌性以及壽命可達一千五百年,若說環保,是無人能及的!它就是-----山西帝堯麻箋襄汾紙廠。
山西帝堯麻箋紙廠于2013年1月27日由麻箋非遺傳承人張建軍先生創立,地址位于“麻紙之鄉”的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西侯村,在整合“平陽麻箋”、“賈得麻箋”、和“鄧莊麻箋”的基礎上,傳承工藝,發展創新,研制出更加適合當代書法、繪畫的“帝堯麻箋”。“帝堯麻箋”傳承了1000多年的生產麻紙歷史,雄厚的專業技術和優秀的管理人才。
“帝堯麻箋”色澤潔白光亮,質地均勻細密,纖維細而長,拉力強而柔,吸墨性能好,保存時期長,不受蟲蛀風蝕,不變顏色,宜于書寫。著名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使用麻箋后,極為贊賞,并作為習字作畫專用紙張,其宜書宜畫的特點,當時得到許多書畫家的普遍贊賞與廣泛使用。
“帝堯麻箋”的制作用料考究,以優質天然麻為原料,沿襲了漢代以來的傳統技藝方法加工紙張。它具有“纖維長、拉力強、色澤鮮”等優點。工藝流程合理,計有:鍘貨、折貨、泡貨、整貨、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攪海、抄紙,曬紙、整紙等12道工序。更兼該地區水質適宜,水份含堿度高,所產麻同樣原料同樣工序,與他地產紙比,鄧莊麻箋紋理細密、吸水性強、柔軟性韌等特點。
由于“帝堯麻箋”用料考究、工藝均系手工且制作流程繁多,導致生產成本高,因此建國前后一度停止生產,在國畫大師董壽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保護下,“帝堯麻箋”的生產工藝保存至今,于2009年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華夏文化博大而精深,正是華夏的文明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剛柔并濟、果斷、凝靜、胸懷浩瀚的品質,歷經數千年演繹著知性人生,啟動著未來的每個瞬間.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著名工筆畫家耿熒女士精心指導帝堯麻箋的失傳技藝,才有今天的自強不息使得我們將帝堯麻箋技術傳承更新,從而順利走向了現代書畫界領域!
手工麻紙看似簡單,其實它所蘊含的技術含量相當高,不但工序復雜,而且勞動強度很大。分為選料、泡料、煮料、曬料、洗料、打料、撈紙、榨干、焙紙等工序。精選六種純植物原料,經過泡、蒸、曬、洗等幾個不同的環節,制成“穰”,將“穰”和“漿”按照一定的比例,通過兌漿、踩漿混合在一起。然后倒入“抄紙”專用陷坑的清水中,再通過“兌陷”、“打陷”,使原料均勻地混合在水中。
撈紙群眾俗稱“抄紙”,是用專用的“簾子”,深入水中,濾出水份,碼在“紙坯基”上,用計數器記下來。待撈夠1000張,便算是做成了一個“陷”。將“陷”從坯上取出,壓凈水份,交由掃紙師傅一張張地揭起,掃貼到灰墻上晾干,最后1000張扎成一捆,便成為手工成品紙了。抄紙工藝難度甚高,一丈二需要14人抄紙,二丈四丈四需要24人抄紙。與機制紙相比,手工造紙具有柔軟、吸水性強、耐拉力強等特點。手工造紙的種類很多,根據紙漿原料不同,所造紙張的性能、用途也會有所不同。
世界上的紙類約一萬兩千種,新聞紙、書寫紙、包裝紙、鈔票紙不等,都不足為奇,帝堯麻箋由于原材料的獨特加之制作工藝的精細巧妙,主要特征:潤墨性好、變形性小、耐久性高、不怕揉搓、顯有“力透紙背”之神效、裱后平展如初、環保,全場體現兩個字“原始”、尤其壽命高達1500年,這是其他紙類望塵莫及的!特性主要用于藝術類書法繪畫!目前,帝堯麻箋所制作的手工紙稱作麻紙,種類尺寸繁多:四尺、六尺、八尺、一丈二、二丈四等!全部銷往全國各大美院專屬用紙,以及書法大賽專用。
2011年5月,帝堯麻箋手工造紙技術,以“麻紙制作技藝”被列入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