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閃爍的那顆心
有了你我就能看得清
睜開眼睛 我觸摸到光明
沒有你 我寧愿長眠不醒
只要有你 在我的視線里
我可以穿越于天地
仰望著你 總是無法自禁
在你懷里成長
在你懷里死去
這就是我選擇的宿命
——《仰望》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首《仰望》,它是2003年版電視劇《天龍八部》的插曲,由謝雨欣作詞演唱。想必,這也是導演張紀中對于蕭峰和阿朱感情線的解讀。
《天龍八部》的第23回叫做《塞上牛羊空許約》,光看這個題目,就已經讓人淚目了。
這一章里,蕭峰和阿朱相約,除掉大惡人以后,他們避居塞上,與牛羊相伴終老。阿朱執意為父親段正淳犧牲,蕭峰錯手誤殺了假扮其父的阿朱,致使盟約成空。而蕭峰對于已死阿朱的執念,使得妹妹阿紫的愛無處???,兩人墜崖而亡,造成了他多舛命途里的最后一出悲劇。
在《天龍》三大男主中,最終段譽和王語嫣回到大理國做富貴夫妻,虛竹攜西夏公主在縹緲峰做神仙眷侶,只有蕭峰折箭自戕。他意識到,兩國不和,百姓最苦,他這一死,突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既不負宋、遼,忠義得以兩全,也給了阿朱的至誠至情一個交代。
阿朱溫順依從,但她并不是毫無原則地迎合,她用犧牲自己這種決絕的方法,讓蕭峰了悟世間劫難實多,教會他包容寬恕、悲天憫人。結局蕭峰以死換來和平,不得不說是受到阿朱啟發和引導太多,她是那個金書中曠今絕古悲劇英雄身后的女人。
說來,大英雄蕭峰何人沒見過,他對康敏瞧也不瞧,旁人都是敬他、畏他或害他,可只有阿朱對他傾力保護、親昵玩笑、溫暖陪伴,融化了他幾乎貫穿一生的孤獨。
綜上,蕭峰和阿朱的身世、見識、生活理想等各方面都很契合,在金庸所有小說里,他們本是近乎完美的一對良配。同樣的命運捉弄,蕭峰是名震天下的大俠,阿朱是隱居江南的閨秀;他們一個原本是契丹貴族,卻成了乞丐首領,另一個本是大理皇裔,卻成了丫鬟頭子;他們一個連公認的大美女康敏也無法打動,另一個對玉樹臨風的姑蘇慕容復都無感。正是相似的經歷讓他們互相吸引,達到心靈的高度契合。在一段感情中,心態能達到勢均力敵,更為刻骨銘心。
阿朱和蕭峰杏子林初見,正是蕭峰經歷了幫眾叛亂,也是蕭峰悲劇的開始,卻是阿朱對其一見鐘情的瞬間。阿朱親見蕭峰聚賢莊一戰,他“雖千萬人吾往矣”,苦戰群雄,為素不相識的阿朱求醫,那以后,他成為了阿朱的蓋世英雄。
阿朱是個有情有義的女子,知曉蕭峰前程盡毀,她第一時間從江南奔向塞北。雁門關外石壁旁,她苦候了蕭峰五天五夜。從此之后,一路相隨,兩人定下塞上牛羊之約。
【阿朱道:“喬大爺,你好!”她向蕭峰凝視片刻,突然之間,縱身撲入他懷里,哭道:“喬大爺,我……我在這里已等了你五日五夜,我只怕你不能來。你……你果然來了,謝謝老天爺保佑,你終于安好無恙,沒有受到損傷。那……真是好,真是好!”】
書至第50回,蕭峰再回雁門關,看到石壁旁的花樹,比起阿朱等他那時已高了,耳旁還回響著阿朱情致殷殷的話語,不由得悲從中來。讓人們不禁想到,歸有光紀念亡妻所寫的“庭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蕭峰熱淚盈眶,走近摩挲樹干,那樹比之當日與阿朱相會時已高了不少。一時間傷心欲絕,渾忘了身外之事。】
下面這段原文,是蕭峰與段正淳約定青石橋決斗前的心理。難得金庸對普通人的小世界傾以關注,可以說他實在是洞察生活。下面寫的,可不就是典型的戀愛心理:如果此刻他/她站在這里,能陪著我多好。
【他一生中與人約會以性命相拼,也不知有過多少次,對方武功聲勢比之段正淳更強的也著實不少,今晚卻異乎尋常的心中不安,少了以往那一股一往無前、決一死戰的豪氣。
立在橋邊,眼看河水在橋下緩緩流過,心道:“是了,以往我獨來獨往,無牽無掛,今晚我心中卻多了一個阿朱。嘿,這真叫做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了。想到這里,不由得心底平添了幾分柔情,嘴邊露出一絲微笑,又想:“若是阿朱陪著我站在這里,那可有多好。” 】
阿朱遇見蕭峰,有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更有平凡女子的傾心相許。阿朱之于蕭峰,則是迷途人在黑夜中的一道亮光,是悲情人生中的一次救贖。蕭峰和阿朱,相遇是偶然,相愛也是不知不覺的,但是這種不知覺,更感天動地,也往往延續的更久。
阿朱深知,蕭峰大仇若報不會茍活,便把妹妹阿紫托付給蕭峰,這是為了讓他繼續生活。蕭峰的義兄耶律洪基曾勸他,若喜歡南朝女子,想要多少便有多少。蕭峰卻說道:“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有一個阿朱。豈是一千個、一萬個漢人美女所能替代得了的?”
最后,正如阿朱所料,蕭峰把殉情的地方定在雁門關,這個蒼涼的地方,阿朱曾在這里等候了他五天五夜,他們也是在這里,約定塞外牧馬放羊。悲劇,就這樣,以一種近乎殘忍的壯美落幕。
在金庸最重要的14部小說中,《天龍八部》大概是取名最晦澀難懂的,其實金庸小說前言里面就有一個“釋言”解釋了,摘抄如下: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于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胺侨恕?,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
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
《天龍》里沒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征一些現世人物。事實上,小說題目套用這一典故的意義在于,金庸此作的主題是包含著佛家思想的。劇中人物就好似八部眾一樣,雖有大能,不管是梟雄或豪杰,還是武功蓋世或計謀百出,縱觀天龍八部的結局,眾生都免不了被情、被義、被身世、被仇恨、被無窮無盡的欲念所困,如天山童姥、蕭峰、阿朱、游坦之等,他們終難免受輪回報應所苦。凡能得善終的,都是放下執念、知足而安的人,如虛竹。
再看《天龍》的感情線是:游坦之苦戀阿紫,阿紫癡愛蕭峰,蕭峰喜歡阿朱,阿朱也喜歡蕭峰。如果感情是一個游戲,被愛的人是上家,按理說苦的是阿紫、游坦之。好在蕭峰、阿朱互為上下家,可是他們也苦。金庸老爺子心很硬,他先是借家仇寫死阿朱,再是借國恨寫死蕭峰,他讓這對令人羨慕的眷侶,即使是塞上牛羊的、平凡的、安定的生活,也不可得??墒钦鎸嵢松目?,不就在這里?曾經擁有卻注定失去,謂之求而不得,得而不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段《金剛經》,金庸在《天龍八部》里將其精華為“一夢如是”,得到的和拋棄的,一夢如是!但想想,世上真的有人能做到“無欲無求”嗎?我想。關于悲劇小說的意義更深入探討,只能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世人皆苦,萬物皆悲。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武功蓋世如蕭峰,聰慧機敏如阿朱,也逃不脫這世間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