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且聽風吟》讀后感
其實就作為讀后感來說,這是個非常具有欺騙性的標題,因為我早就把這本書所描述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凈。現在唯一能記起來的,就是2018年冬天的某個夜里,我在學校圖書館四樓,沙棗花文學社的活動室內,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還記得那晚,我坐在文學社活動室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著燈火璀璨的寧理。校園內新添了許多彩燈,在黑夜的映襯下,道路兩旁的樹木上閃爍著各色的光芒。那光仿佛真的是從樹上長出來的似的,重新給校園增添了勃勃生機。那金色用來中和寒冷,紅色用來增添希望,綠色用來抵擋寂寞。
落地窗外,北風陣陣呼嘯。在看完《且聽風吟》的最后一頁后,我合起小說,并緊緊地把它抱在胸前。就那一刻而言,我仿佛就是窗外那棵被賀蘭山深處的寒風吹得七零八落的沙棗樹。濃重的黑暗將我包圍,呼嘯的風聲讓我無法思考,那一刻無法言說的孤獨,便是我對《且聽風吟》一書全部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1》
天空灰暗,月光無法穿透人間的煙靄。透過窗,我能感覺到是遠處高懸的照明燈,代替月亮照亮了整個操場。后知后覺的我如今才明白,原來我合上書的那一刻,是我人生前二十五年孤獨漩渦的時間中心。
人類的悲歡各不相同,是因為人類的孤獨各不相同。而孤獨各不相同,導致我們永遠也無法與第二個靈魂完全相融。正因如此,村上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與孤獨和解。卡夫卡的荒唐是救贖,直子的自盡也是救贖,而《且聽風吟》中的“我”在去到一個什么地方,認識了一些什么人,喝了一些什么酒后,最終卻不得不離開,草草奔赴下一段生活,則是有關救贖后的故事。寂寞不等同于孤獨,孤獨和自由一樣,都需要勇氣。就像是風,吹過那么多地方,卻從不做停留。因為有風,所以我們才被風從這個終點,吹向另一個終點。最終風還是風,自己還是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2》
只有失無所失的人,才敢于相信愛情。
原本以為,那些曾經出現在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都會成為生命中的驚喜,可是那些看似短暫相逢時的燦爛,最終都要用寂寞去償還。假如孤獨的人無法獲得拯救,那么隨便遇到一個什么人和期待一個什么人,得到的結果從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所以馬爾克斯才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說:愛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
全世界的人都是打著愛情的名義,填補自己殘缺的靈魂。假如有人問我什么是愛情,我無法回答,因為我是無知的。但我知道索取和付出一定不是,因為那只是在愛自己罷了。浪漫更不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想的那樣,例如送禮物、請吃飯、看電影等等動物性的行為。
請允許我斗膽一言:愛,一定是從自身獲得,然后去感染別人的一種力量。
最后,請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能與孤獨和解;每一個愛而不得的人,都能從自身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