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的《童話人格》是一本神奇的書,通過各種童話,揭示了人格中的各種情結,解釋了不同的原生家庭和孩子的成長。從父母的樣子可以感覺到孩子的未來,而從孩子的成長,也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這本書很值得一看
每個人在世界上,以不同的方式活著。有些女人始終扮演著女強人的角色,但有些女人心甘情愿地成為賢妻良母,并從中不斷獲得幸福感。有些女人從少女時期開始就不斷地向往有一個成熟年長的男性陪伴和保護,而有些女人則選擇了姐弟戀情。男人也是一樣,以不同的維度和方式體現自己的活法。有些男人特別喜歡母親角色的成熟女性,有些則喜歡小鳥依人。有些從小就是乖孩子好孩子,而有些從小就體現著社會反叛者的形象。有人安靜沉默,有人嘩眾取寵。不同的人,不同的活法。每個人不同的活法的背后,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孩子健康成長的人格往往來源于健康的家庭,在這個家中,有關懷而自信的父母。而有著缺憾的家庭,造就了有不同缺憾的孩子:過分溺愛的家庭則創造出無法面對挫折和承擔責任的孩子,缺乏母愛的孩子則往往表現出缺乏自信,過分嚴酷的父親則造就出逆反的孩子。
為了理解背后的驅動力,我們先解釋兩個概念:原生家庭和情結。
原生家庭
一般人要經歷兩個家庭的階段,第一個是自己作為孩子,處在父母所建立的家庭中并成為家庭的一員。這個叫做原生家庭。而自己作為父母組成的家庭,叫做新生家庭。
情 ? ? 結
情結指的是一組潛伏在一個人心理狀態中,非常重要的無意識的強烈的沖動。情結是精神分析學派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每個心理學理論對于情結的詳細定義不同,但都認為情結是非常重要的個人動力,會使當事者的思考、行動、情緒都受到影響,并驅動當事者的行為遵循一定的模式。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童年,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經驗、關懷和照顧是基本一致的。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過分滿足時,都會在心靈上留下印記,并引導我們去尋求彌補。
情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
有人說,人生來是一張白紙,或者“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經驗主義者看法,認為人類后天學到的東西讓我們不斷改變和發展。而先天主義者認為,人積累了長期的進化經驗,基因中隱藏的動力塑造了我們的發展。目前更多的試驗證實,遺傳因素和后天經驗共同塑造了我們。“經驗決定了你實現潛能的方式。” (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
情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在于,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長,接受父母的經驗,并向父母索取愛和照顧,會逐漸形成我們對世界和社會最初的記憶和經驗。童年的經驗有極為深刻地意義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記憶和經驗是外顯的學習過程,潛伏在記憶和經驗之下的,就是我們被滿足以及沒有被滿足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這些需求形成了我們稱之為情結的東西。情結以內在動力的形式,驅動我們以某種模式不斷去尋找和探索。情結的驅動模式有時有自我保護的作用,可以趨利避害。但當我們不斷成長,生活環境變化時,原來的保護可能成為阻礙,反而為自己造成阻礙。例如,在一個父母都很忙碌的家庭中,孩子渴望父母的關注,學習到了采用夸張的表現(例如裝病)來獲得父母的關注。而當我們長大獨立后,這樣的獲得關注的方式反而會讓周圍的人退避三舍。
認識情結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是誰”。“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心靈深處發現那些對自己有著強烈支配和影響的情結,這是認識自我人格的先決條件。”(柯云路,《童話人格》)。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是如何成長為現在的自己,他將在黑暗中不斷摸索自己前行的道路,并且他也很難了解到另一個人生終極問題:我想要什么?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我是誰”、“我為什么成為我”,或者關心“我的孩子會成為什么樣子”、“我的孩子為什么成為現在的樣子”,那么我強烈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值得反復看看,通過柯云路對童話的分析,細細品味原生家庭為我們和孩子帶來的日復一日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而對人生和命運有新的看法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