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看了《寂靜之地》——從第一次看到海報就開始期待的一部電影。私以為,電影各元素滿意值排名大概是這樣的: 背景設定>海報>劇情。
首先,背景設定還是很厲害的,隕石帶來了行動力迅速殺傷力極強長得還丑的怪物,但怪物只循聲而至,所以幸存者不出聲,便可活。由此幸存者總結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如:日常噤聲靠手勢交流,光腳走路(你可以穿襪子呀),路上鋪滿細沙,地毯等等。
海報上的畫面即全劇最高潮是圍繞母親生產,女主行動不變困在浴缸有生產之痛,新生兒可能的哭喊,家人散落在外可能沖動行動,此刻主要矛盾是一家人想整整齊齊pk怪物在身邊捕聲待動。
整部劇情的沖突主要落在: 幸存者想活#怪物捕獵; 父母的引導#孩子的成長; 爸爸示愛無能#女兒感知無能。
電影里面的人物其實是幸存者的幾個經典的縮影:? 主角是父母,這一身份就代表了在災難中保存了人性的會扶弱的一類人; 大女兒是在逆境中適應能力強的一類人; 二兒子是處于懵懂中有些拒絕成長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一類人; 小兒子是屬于由于各種因素不能適應環境的那一類人。各類人求生的結果很明顯, 小兒子不能適應環境,被環境所淘汰; 大女兒適應環境,所以她的成長最為迅速; 父母愛如山似海,所以會時刻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而關鍵時刻決定是否求生成功,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那些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就像二兒子,關鍵時刻放"火箭"救下母親,在父親犧牲后立刻把車開離怪物附近,這樣的人在被環境打磨定型之后,要么極善要么窮兇極惡。
女兒和父親的這條線是影片淚點和主要沖突所在,起因是女兒由于一時不忍間接導致弟弟的死亡。而實際上女兒在責怪自身,母親責怪自身,父親也是責怪自身。結果是,父母之間由于溝通順暢很快達成共識"我們不能保護孩子們,還算什么父母"。而女兒則被忽略了感受,出現了"爸爸只會找你,他不會來找我"這種感覺。最后誤會解除,是爸爸用他的生命證明了"我一直都愛你"。
《寂靜之地》設定新穎,情感樸實,可私以為劇情還是有點薄弱。首先,電影展現的是怪物攻占地球一年左右的樣子(不知道記沒記錯),可是里面應對的措施還是之前提過的比較初級的措施。男主發現大聲可以掩小聲后完全可以搬到瀑布附近去住; 男主作為技術擔當完全可以搞幾個大喇叭放遠一點,家里連個開關,一有危險可以引開怪物,等技術成熟時還能團滅怪物,可是男主都沒有去這樣做。
第二,沖突單一。電影著重刻畫人與怪物的生與死矛盾,沒有對焦到人與人之間由于選擇的不同造成的生與死的結果差異。比如男主女主滾cd可以再細致刻畫一些細節,這可以和小兒子玩飛機出聲致死進行意識之差的對比; 比如女兒對父親的誤解可以補充一個劇情在女兒單獨出門那,另外一群人長輩為自保犧牲小輩的畫面等。末世之日,怪物誠然可懼,可是為自保為生存而隱藏在人性之中的人的掠奪和惡的因子又何嘗不更為可怕。電影似乎忽略了這一點,所以除去情感內涵后還停留在類似躲貓貓你躲我抓的這一比較粗淺的層次。也可能是只第一部時間問題還來不及展現人性百態。
整部電影在母女合力摸索著殺死一只怪物而剩下兩只即將聚集一處,母女準備聯手團滅怪物時戛然而止。估計是編劇挖坑太大一時填不滿,應該是還有第二部,在此預計第二部:
1. 其他幸存者向女主他們靠攏,女主母女的經驗得到幸存者們的認可,繼而領導他們,可能和別的能力強的人有決定上的沖突。
2.老母親與日漸長大的孩子們出現意識分歧。
3.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能力上,希望怪物能有長進,有變化,最好也有頭頭,內部根據分工/等級不同有戰斗力上的高低和內部結構上的區分。
4.不同文化,種族,背景的幸存者求多點,起沖突的起沖突,抱大腿的抱大腿。
5.政府可能姍姍來遲插一腳。
看完電影,最大感覺就是母親護"犢"的行為可以用末世之日"傳遞基因"來解釋,女性溫柔可愛一切的特質都是為了吸引男性繼而傳遞自身優秀基因,依附于男性也是為了傳遞自身基因的同時減少負擔,"為母則強"則是-我倒要看看誰敢妨礙我傳遞自身優秀基因。
通俗來說就是: 單身女性可能戰斗力弱,但是有孩子的媽媽管你是不是怪物你可千萬別惹。
再有第二部也不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