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自尊不能解釋一切現象,但可以廓清人的很多動機和某些行為偏差。
蘇格拉底說,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
關于自尊的大量名言警句,都說明自尊對人之重要性。
《恰如其分的自尊》是一本專門用來說關于自尊的書。
我與此書的淵源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源自樊登讀書會的講解。樊登說很多人都期待聽這本書,因為往期很多講解,都提到人要健康幸福,必須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什么是完整的自尊體系呢?這本書用一整本書來講解這個問題。
隱約覺得我生命中抑郁癥反復發作,每四年左右出現一次,這次出現時間較長,長達三四年,跟缺少自尊有很大關系。
記得高中時看到一句話,大概是說,人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維護和滿足自己的自尊心。
這句話深深擊中了我,我是如此感到沒有自尊,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提高自尊,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這十幾年我的自尊水平跌宕起伏,最近幾年處于很低水平。這次我想徹底治愈,用盡了各種方法,購買了很多專欄,甚至前所未有地、進行了大半年一對一心理咨詢,聽樊登對此書的解讀也給了我很大幫助。
就是聽了樊登的解讀,我才認識到,我的抑郁癥跟我的自尊出了問題,有莫大關系。
自尊心的三大支柱
這本書中說,關于自尊的一個最精要定義,是一個少年給的:自尊?就是我們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歡眼中的自己。
這種對自己的評判目光,對我們的心理平衡極為關鍵。
如果是評判積極的,我們就會感覺良好,行動高效,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如果評判是負面消極的,就會帶來各種痛苦,影響我們日常生活。
對自己有信心,自我感覺不錯、為自己感到驕傲,這些說法都是用來描述自尊的。
實際上,自尊是由三大成分構成:自信、自我觀和自愛。三者的適當組合,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 ? ? ? ? ? ? ? 自愛
自愛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意味著自我評判,而自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盡管自己有缺陷不足,有挫折失敗,但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愛和尊重。這種無條件的 自愛并不取決于我們的表現好壞。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能在經歷挫折失敗之后,重新站起來。當然,在遇到困難時,我們還會感到痛苦和懷疑感,但自愛讓人免于絕望。
? ? ? ? ? ? ? ? 自我觀
我們看待自己的目光,對自己優缺點的評估,無論是否有根據,這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
人對自己優缺點的評價,認為自己有哪些潛力和不足,實際情況并不重要,主觀性占絕對優勢。
旁人很難觀察,也不容易理解。這就是為什么有些自尊心很弱的人,讓周圍的人感到迷惑不解,因為他們看不到這個人所自認為那些缺點。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是積極的,它會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讓人經受住挫折考驗,達成最高目標。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主要來自于他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父母為他制定的發展目標。
有些孩子無意識肩負重任,替父母完成他們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被稱之為“肩負重任的孩子”。
曾經成績不好的父母,或渴望跳出農門的父母要求孩子考入名校。
這些目標也并沒有錯,但前提是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考慮孩子的愿望和能力。
否則這將成為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務,孩子會因無力達成父母的期待而十分痛苦。
無視孩子的疑慮和不安,將是他日后在自尊心方面極易受到打擊。
這點我深有體會,高中時文理分科,理化生成績我沒一樣突出的,只有數學成績還好些,內心很想報文科。
父親也沒問問我想報什么,母親對這是一竅不通,那時還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父親還說,報文科的都是學習不好的、不聰明的、學不好理科才報的。
嚇得我只在心里想想,不敢報文科,怕安上笨蛋的標簽,也怕被人這樣說。
后來堂妹報了文科,我十分佩服她的勇氣,人家都不怕被人說報文科的是笨蛋,后悔自己沒那勇氣。
我們班有一個被班主任反復勸說報理科的女生,后來覺得成績不理想選擇復讀時,竟然棄理轉文。
我那一年也學的極郁悶,自尊水平跟這幾年一樣低,高考成績當然很差差,只好復讀。但缺乏人家那破斧沉舟、棄理轉文的勇氣,也不太相信自己文科的水平,怕白浪費學理那一年積攢的那么點基礎了。
學理科也實在痛苦,所幸大學有文理兼收的專業,十分高興,終于解脫理科了。
這幾年工作后,因成績不好,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又陷入那種低自尊抑郁的狀態,跟父母沖突不斷。
內心總是對他們憤懣不已,指責埋怨他們,沒有給我無條件的愛,總是對我要求過高,卻不給我想要的資源,光想讓馬兒跑,不想給馬兒草。
父母也是非常生氣,覺得姊妹三人,辛辛苦苦為我付出得最多,我卻抱怨最多,太傷心了,也想不通是為什么。
媽媽最近竟然說,后悔讓我報理科了,讓我不懂道理,不懂孝道,當初應該學個文科,學學文化道德。這話我覺得我媽是說不出來的,肯定是聽我父親說過,她才這樣說的。
往事不諫,來者不追,錯誤不可再持續,及時回頭,當下開始,猶未為晚。
過去那種自我觀,令我對他人產生依賴,不敢追隨自己的內心,也不敢對自己負責,僅滿足于追隨他人。
常常委屈自己,曲從于他人,時間長了,終會產生憤懣。既不利于建立長期的理想人際關系,也很難建立和執行自己的計劃。
? ? ? ? ? ? ? ? 自信
自尊的第三大支柱是自信,人們常常把自信與自尊混為一談。
自信主要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言。有自信是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場合采取恰當的行動。
觀察一個人是否自信,并不困難,只要看他在出乎意料的新情況下,重要的場合里或是做事遇到困難時,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就能找到答案。
自信需要行動來維持和發展,平日里的小小成功,對于我們的心理平衡是必需的,就像食物和氧氣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一樣必不可少。
自信不足并不是一個不能克服的缺陷,但是那些自信不足的人經常會很拘謹,尤其表現在寫信、打電話這種日常小事上。
自尊的平衡
自尊的三大支柱通常是相互依存的。自愛無疑會讓人對自己有一種積極的評價,接著就會對自信產生積極的影響。
積極行動,對失敗沒有過度的擔心,也不過度害怕別人的評判。
然而有些時候,在某些人身上,這三種東西彼此分離。
書上以消極的自我觀為例,這樣的人只是有表面的自信,一旦出現嚴重的阻礙或長期的問題,他的自尊就瓦解了。
我就是這樣的啊,事情順利的時候,我很自信,好像什么都能做成。
一旦出了問題,或是長期解決不了,我的自尊就瓦解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么也做不好。
? ? ? ? ? 自尊的養分
每個人通過各種活動,主要想滿足兩大需求,這兩大需求對于我們的自尊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感覺自己被愛(被欣賞、同情、受歡迎等),第二感覺自己有能力(表現好,有天賦,能干等)。
樊登講,這第一條就是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里面的,追求歸屬感,第二條就是價值感。
這兩個是相通的,這是一個法國人寫的書,大師們講到最后,都是相通的。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期待著雙重需要的滿足。
自尊不是一次塑造、一勞永逸的,它是我們人格當中不斷變化的一部分,需要不斷獲得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