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小曼
1
每年都會有一些家長朋友問我意見,孩子該學文學理,哪個專業更好。
我總是告訴他們,沒有所謂更好的專業,每個人的天賦和興趣不一樣,想走的路也不一樣,得視他們自己的情況而定。
表姐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外甥,在高三那一年才決定“棄文從藝”,準備考取藝術院校。
在不少傳統家長的眼里,學藝術就是“不務正業”,認認真真地把語文英語數學學好,把成績提高,考一所正兒八經的好大學才是正事兒,考藝術院校哪有什么前途。
表姐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可無奈外甥的成績一直平平,下了不少功夫也無法提高成績。可他在畫畫方面,既有一定的天賦,也有濃厚的興趣。后來,外甥說服了表姐,決定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表姐支持他,百分百支持他:“學藝術也沒什么不好的,與其局限于一條路,不如讓他選他想選的。”
看著表姐曬出兒子的一幅幅作品,我感到很欣慰。她沒有逼著自己的兒子去選擇別人眼中的正確人生,而外甥也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設限,真的很難得。
2
不僅是學習,人生當中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必要對自己設限。
我有一個同事,噢,準確來說,是以前的同事。因為前不久,他已經辭職了。
辭職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可從我們這樣一個穩定安逸、收入優渥的機關單位辭職,就讓不少人覺得訝異了。
眾所周知,公務員相當不好考,多少人擠破頭想搶一個“鐵飯碗”。當年我和他也一樣,都是從成百上千的考生中幸運地脫穎而出,千辛萬苦才獲得的職位。
但是,在這樣人人艷羨的工作單位里,他卻選擇了辭職。
很多人都勸他,出去另找一份工作未必有現在的好,也許連現有的生活質量都不能保證。
他卻笑著說:“確實是啊,去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必然會吃很多苦,可我不想就局限在這兒了,想多體驗一把人生。”
我很佩服他有這樣的想法和勇氣。
無獨有偶,另一個女生朋友,在接近而立之年,毅然辭去了在深圳的國企單位的工作,賣了房子和車子,只身前往北京闖蕩。
很多人會勸她,一個女孩子,不必太折騰,工作穩定找個人嫁了就好。可她卻“劍走偏鋒”,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選擇走一條“不太女生”的路。
其實,人生哪有什么該走的路。誰又能保證,哪一種人生就一定會成功。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體驗和冒險,你局限于圍墻內,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你局限于如今的安逸,就體會不到別處的苦辣酸甜。
只有不對自己的人生設限,才能獲得更多的體驗和精彩。
3
同事問我,有沒有計劃過什么時候結婚。
我坦白說,對象都沒有,怎么計劃呀。
她皺了皺眉頭說,可你年齡都不小了呀。
我笑著說,可我不覺得年齡大就不配找到真愛啊。
她不罷休,勸我說,三十歲吧,三十歲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我沒有再說什么了。
三十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就能保證一定能有個幸福美滿的婚姻嗎?
不一定吧。
或許,在不少人眼里,三十歲之前才是“適婚年齡”。可是,多少人在“適婚年齡”里草草找了個人結婚,以為結了婚就萬事大吉,結果婚后日子過得一地雞毛,又無奈不能重新選擇,只好彼此將就湊合著過下去。
這樣不幸福的婚姻,還見得少嗎?
在婚戀這件事兒上,只有適合結婚的人,沒有所謂的適合結婚的年齡。
“奶茶”劉若英在41歲“高齡”才嫁給了現在的先生鐘石,婚姻幸福的她與大眾坦言:“相信愛情的人,遲早會和愛情相遇。”
幸福的婚姻,本該無關年齡。所謂“適婚年齡”,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枷鎖。
我想嫁給愛情,多久我也愿意等。
我只有一個人生,何苦要對自己設限呢。
4
再講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吧。
我是從去年夏天開始學鋼琴的。其實,我從小就有一個鋼琴夢,無奈小時候沒有條件,如今長大了,自己有能力了,就想給自己圓了這個小小的夢想。
很多人都不屑,說鋼琴是小孩子學的,現在學哪有什么用。朋友也勸我,別瞎折騰了,學費貴耗時長。
可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學習,我逐漸感受到了彈鋼琴的樂趣和音樂的美好,一點也不后悔去年的選擇。
當我如今能夠在朋友面前小露一手時,他們也驚訝地發現:“原來學鋼琴真的不是小朋友的專利,成年人也可以彈得不錯。”
所以,并沒有什么事兒是小時候可以學,長大了就不能學的。
同樣地,也沒有什么事兒,是該不該去做,或者說應該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做的。
學習、擇業、婚戀、發展興趣愛好…等等,都沒有一個必須要做的清單,也沒有一條必然正確的道路。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都有權利在短暫的一生中多體驗幾把,不妨邁開腳步大膽出發,不要給自己設限,相信我,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你的關注和喜歡,是對我寫作的最大鼓勵,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