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說過,不喜歡自己的人是很難幸福的。
我不喜歡自己,至少目前的自己,我很不喜歡。
我在紙上列舉了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哪幾條,排在第一的便是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
朋友跟我說,為什么你可以任性?為什么你可以有脾氣可發?說明你過得比較幸福,說明有人容忍你的脾氣,你也有發脾氣的資本。
我仔細想想,似乎有幾分道理。
她說,她已經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了。
我說:我羨慕你的成熟穩重。
她說:不要羨慕別人比你成熟,那是因為他們遇見的壞人比你多!
我這才聽到了她的故事。
從小父母離婚,父親花天酒地,后來便跟著相好的女人跑走了,再不回家。母親查出乳腺癌,無錢治病,無人照料。
那時她剛剛大學畢業。
在我抱怨著實習工資低,住宿環境差,食堂菜品少的時候,她瘦弱的肩膀已扛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倘若只是生活,倒也不至于把人壓垮,難的是看病,更難的是沒錢看病。
她說,經歷了那一切,她才體會到世態炎涼是怎樣一種境地。她以為可以依靠的舅舅阿姨像是換了一個人。
至此她終于明白,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孫少平之口所說的:人和人之間的友愛,并不在于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常把親戚兩個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系是很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忠誠。
她努力工作,忍氣吞聲,只求能換取母親的醫藥費,那個被她稱做父親的人,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
后來,父親出現了,在母親做完化療后的幾年。父親出現了,他來找她,只是為了告訴她:他生病了,他要女兒盡孝。
他賴在她和母親蝸居的房子里,說死也要死在她面前。
她不知道一個從未撫養過她的父親,怎么可以如此厚顏無恥的要身無分文的她再盡孝道。
然而,再狗血的生活也還是要繼續的。
母親照顧著父親,她繼續拼命工作,她不敢松懈一口氣。她從不曾在人前發過脾氣,從不曾在別人面前提過一句有關她家的事情。
面對領導的刁難,同事的排擠,她從沒有發過脾氣。只是有時候,憋得心口好疼好疼。
別人笑說她總是大大咧咧的樣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裝得有多辛苦!
“裝得久了,也就像真的一樣了!我多么希望我真的如別人所說的那樣沒心沒肺呀!”
“你還羨慕我的成熟穩重嗎?如果讓你和我交換人生,你愿意嗎?”
我沒有回答。
我好像知道了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