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貓哥剛剛從光榮的人民法官轉行為光榮的人民教師,這幾天要報試講題目。
我是教育學專業畢業,對講課也有些經驗,他想講什么都要事先向我咨詢一下。
糟糕的是每次咨詢都會迅速發展成一場辯論。
?他問我,我講個有關證據的內容好不好,我建議他先看看大學生法律基礎課本。
他說證據是什么時候都用的著的,只是一小段講課,有結構就OK了。
他又問我,我舉個以前審判過的案例好不好,我建議他最好別讓學生知道你的底細。
?他說沒案例怎么能行呢,自己經手過的東西才能講的生動形象呀!
2、
我發現,他表面上是在咨詢,其實是想溝通下內心想法。
對于他的問題,并不是真的需要指導意見,只是想找個人闡述一下而已。
?我這人也實在,人家問什么就答什么,真把自己當成專家了。
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話不過三句就忍不住給對方一些建議。
你剛說想減肥了,就有人建議你辦個健身卡吧,其實你只是覺得自己這件衣服是不是買的太瘦了。
?剛說想買個基金,就有人推薦了一堆產品,其實只是覺得自己該有點理財技能了。
而有些問題我們就不會出錯。
比方說,我這件衣服漂亮不漂亮?
大概多數人都會夸一下哪個細節做的還不錯。
?這是路人皆知的心理,可輪到別的事怎么就忘了這樣的俗套了呢?
3、
我有個特別”會聊天”的朋友。
他說有朋友打電話給他,聊了一個多小時,他只是不停的重復了三個字,聊結束的時候對方很開心的說,你真是最懂我的人。
我很好奇,你都說了哪三個字呀!
他還是賣關子,他說其實電話里那女孩講了一堆話,好像是關于婚后家庭矛盾的,人物多,細節也復雜,他根本沒聽明白。
我說沒聽明白你應個啥。
他說他聽的是語氣,反正就是一地雞毛很無奈的心情。
那三個字正是針對這種心情的回復,他只是不停的在重復“算了吧”。
哦,原來這樣也行。
如果換了是我,我一定會豎起耳朵做一個“良好傾聽者”。
人家說婚后和婆婆不和,我就會問,你和婆婆住在一起嗎?
說她有了身孕, 我會條件反射的問下,幾個月了?
聊到最后,滿足的不是別人傾訴的需求,而是我的八卦和好為人師。
4、
改掉愛打斷別人的毛病真是很別扭。畢竟,我打心眼里真是為你好的。
呵呵。這當然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我這個心理咨詢師不在工作狀態的時候還是希望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
要把掛嘴邊的想法停下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為何不能像我那位“會聊天“的朋友一樣,先假裝沒聽到呢?
畢竟聽那么多細節,跟著別人混亂的思維和情緒的起伏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也許對方真正需要的,就是個有皮有肉的稻草人而已,不如你專心傾訴,我專心走神。
?只需留心情緒,不必關心內容。雙方都皆大歡喜。
5、
貓哥的講稿終于準備好了。
他還是要我來幫他聽聽,出下主意。
這次我學乖了,我說好呀好呀,心里打定主意不去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
他問我感覺怎么樣。每次我都說挺好的。
過了一會兒,他又問,這一部分是不是太冗長了,該刪減一下。
我說,嗯,有點,你試試吧。
又過了一會兒,他說,我這語速是不是太快,學生不容易接受。
我說,嗯,有點,你試試吧。
就這樣,他講了很多遍,提了很多問題,我都一概回答,有點,你試試吧!
其實我也只是聽個大概,法律的東西那么枯燥,我才不感興趣。
每天,他都要講三到五遍,后來嘛,確實講的還不錯。
貓哥說我是最好的聽眾,幫了他好大一個忙。
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功能,無需說三道四,只要默默支持。如果不評價對你來說真的很難,那就先從假裝沒聽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