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還是一個無比單純的人,但自從學了財務專業后,我就落下了一個窺探各個公司的商業機密的毛病。每當我接觸到一個新的公司,或者是風頭上熱談中的公司,我都不由自主地在想:“它究竟是靠什么賺錢?它究竟能賺多少錢?它究竟什么時候能開始賺錢?”
最近各路單車紛紛免費,我本著綠色環保的原則天天騎車(不是占便宜,真的),并用一整天時間窺探摩拜單車的秘密。能讓頂風騎車,迎風思考而發型不亂的支撐點就是我雄厚的財商知識。
這些共享單車深得吾心,在社會上它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在我這兒它不僅僅解決“最后一公里”,還解決了我裝90后的問題。自從有了共享單車以后,我就不再騎自己家的單車,出門一定要騎個橙色或黃色的共享單車,意氣奮發!除了我臉上的皺紋,渾身都像90后。
慢慢地我窺探隱私的習慣就再現了。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這摩拜單車究竟每天騎幾次才能保本?才能賺錢?當然,首先我們得肯定摩拜單車目前是不賺錢的!不賺錢的!不賺錢的!讓我們一起來窺探摩拜單車這個秘密,每天騎幾次就能賺錢?
許多創業型公司經常做這樣的財務決策,我們什么時候才能賺錢?我們賣多少個產品才能賺錢,這恐怕是每個創業型老板內心深入的痛。
這就涉及到一個著名的決策工具~盈虧平衡點分析模型。公司的盈虧平衡點就是當你的收入和你的成本持平的時候,這個點就是盈虧平衡點。收入我們好計算,每收一分就是一分錢的收入,而恰恰是成本不好計算。因為很多公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成本是多少?以為記在賬面上的那些亂七八糟東西都叫成本(笑死人了)。公式: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這里就出現了兩個大家平時不太關注的名詞: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隨量變動,固定成本不隨量變動,這么就簡單。比如喝奶茶時杯里的水、奶、紅茶。這些成本是因為你購買才引起的(都怪你)---這都是變動成本。然而不論你買不買奶茶,奶茶店都有房租、固定的工資等等,你來或不來我都在這里---這是固定成本。所有的公司都有固定成本,沒有固定成本的不是一個團隊,而是一個團伙。沒有房租或房屋折舊的基本上是皮包公司。
我們來看看摩拜的數據:
單位產品銷售收入:老款1元/半小時,新款0.5元/半小時。
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由于租賃設備,單位變動成本極小,可忽略。
固定成本?這是一個大問題。摩拜這樣的重資產公司固定成本所占比重很高,是我們做決策時應該重點關注的,摩拜單車會發生哪些固定成本?
1、運營成本:
包括房租、水、電、材料、人工費用等等,我咨詢業內人士暫以6000萬每年估算。以北京為例,摩拜將在北京投入10萬輛,平均每輛單車分攤600元。
2、單車折舊:
摩拜老款單車公布生產成本3000元,摩拜號稱:“4年免維修”,以4年計算折舊,每年折舊750元
摩拜新款單車公布生產成本1500元,仍以4年計算折舊,每年折舊375元
3、單車維修費用:
有文章報道老款車的維修費用每年40元,為什么這么低?平均數嘛,還有多數在生命周期內不用維修。另外,受傷比較重的傷員都直接拉火葬場了,不投入維修費用可以歸入損耗了。新款車好騎但不夠結實,維修費用適度上調到100元。
4、損耗:
最近不少人對共享單車下黑手,損失慘重。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提及單車的損耗率為10%
依據以上數據我們得出如下結果:
年保本騎行次數=單車的固定成本/單車單次價格
天保本騎行次數=年保本騎行次數/365天
結論:mobike每天騎5次(半小時)摩拜公司將盈利,mobike lite每天騎7次(半小時)摩拜公司將盈利。
以上數據很難從對外的三大報表中找到,許多數據是內部的管理會計數據,企業極少向外公布。但我是財務界的夏洛克,花一天時間從網上的蛛絲馬跡中進行推算。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我還需要向業內人士驗證,但今天真實的目的是教大家學習用財務決策工具來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
財務是一種語言,讓你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量子也糾纏(x-quan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