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詔古樂,這種在南詔第一都——巍山廣泛流傳的音樂,巍山人習慣稱為洞經(jīng)古樂,這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宗教的色彩了。
???????? 如果認真考證探究,古樂確實具有宗教的成分,但實際情況是僅從宗教方面卻又囊括不了其音樂本身。后來,雖然我們將在巍山演奏傳承眾多的團隊中的一支演奏隊伍更名為“南詔古樂團”,所出版的音樂專輯也定名為《南詔古韻》,一本介紹古樂的書取名為《南詔古樂》,所要表達的是至今還在南詔發(fā)祥地巍山還在流傳的音樂。圍繞南詔古樂,探索研究的空間還非常之廣闊。況且洞經(jīng)古樂不是巍山獨有,流傳到麗江稱為納西古樂,在大理稱大理雅樂,在建水、通海等地都極有影響。而對古樂源流的探究和介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所以,對極具地方音樂特色南詔古樂的探究,巍山需要下點苦功。
???????? 初一探究,這個話題就有點稍長。南詔古樂的起源確實與道教有關(guān)。巍山道教的傳入歷史悠久,初考始自漢唐,興盛于明清。道教在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認為音樂同樣可以上達天庭,即通過音樂與神交流與溝通,這就產(chǎn)生了“道場音樂”或“法事音樂”,這就成為南詔古樂最早的雛形。
??????? 唐代,唐高祖李淵自認是李耳之后,封老子(李耳)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在長安立玄元皇帝神位,并命道士制作各類道教神仙經(jīng)腔經(jīng)韻,讓民間廣為談演,弘揚道教,一大批道經(jīng)音樂應(yīng)運而生。南詔蒙氏王族亦崇奉道教,南詔古樂得以在巍山廣泛傳播,影響深遠。所以民間說,南詔古樂是隨唐而興,因道而名。
???????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歸義(唐玄宗給皮邏閣的賜名)遣孫鳳伽異來朝,授鴻臚卿(主掌朝儀祭禮的官)。開元皇帝親賜胡部及龜茲音聲各兩部。唐貞元十年(794年),在唐朝使節(jié)到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的冊封儀式上,異牟尋指著兩個已年近七十的吹笛老人和唱歌的婦女說:“先人(指鳳伽異)歸蕃來國,開元皇帝賜胡部及龜茲部音聲各兩部,今死之零落盡,只余此二人在國。”也就是說,時隔唐玄宗賜樂五十年后,還有兩位當時的老藝人健在,并在冊封儀式上做了表演。當時,中國西域一帶的音樂已傳入南詔。唐貞元十六年(800年),異牟尋遣使楊嘉明率領(lǐng)南詔歌舞樂團到達成都,向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獻上“夷中歌曲”。韋皋對南詔歌舞做了大量的加工整理,排練成大型歌舞《南詔奉圣樂》進獻于德宗皇帝,這樣,地方的音樂中又融入了宮廷音樂的成分。
??????? 宋代,宋徽宗等皇帝繼續(xù)崇道,林靈素、王老志二真人順應(yīng)朝廷又創(chuàng)作了上萬言的《皇經(jīng)》,融入儒、佛,創(chuàng)作了《禮請三十六誥》,充實和豐富了道教音樂。
??????? 明洪武年間,上萬名來自中原的明朝官兵到巍山設(shè)衛(wèi)屯田。他們依照原籍的風俗習慣,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文昌帝君”的誕辰日,都要舉行談演“文昌大洞仙經(jīng)”的活動,這種風俗一直傳承至今。民間流傳,洞經(jīng)的創(chuàng)始人是文昌帝君,名張亞,字惡子,四川梓潼縣人,故又稱梓潼帝君。隋文帝開皇年間,流行瘟疫,張亞的父親和眾多親屬都死于此疫。張亞立志為民行善懲惡,傳下鈞天妙樂,教群眾談演大洞仙經(jīng),經(jīng)韻悠揚,仙樂飄飄,使萬靈效順,兇煞懾伏,瘟疫鬼神遠避千里。從此張亞的妙樂洞經(jīng)在民間流傳,民間即有了以張亞傳教的《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jīng)》,簡稱《文昌洞經(jīng)》,再簡為《洞經(jīng)》。巍山現(xiàn)在還保存有文昌宮十幾座,自古有“文教昌明”的景象,至使今天的人們談起道教音樂,總言“洞經(jīng)”。
??????? 明世宗嘉靖皇帝無子,道士迎合皇帝的心理,創(chuàng)作了斗經(jīng)斗懺斗科,在皇宮中朝真禮斗,自然少不了演奏唱誦儀式。巍山民間流行的“朝斗”,源出于此,這又大大地豐富了古樂演奏的內(nèi)容。
明朝中期,巍山縣城開始祭祀孔子,南詔古樂又融入了祭祀孔子的音樂元素。至今,文廟中還保存有祭孔活動時的奏樂位次圖案。
???????? 考證下來,我們今天說起的“洞經(jīng)”,他其實有曲指和泛指兩層意思。曲指即明代形成的“文昌大洞仙經(jīng)”,泛指有南朝劉宋時期形成的洞真(上清經(jīng)系統(tǒng))、洞玄(靈寶經(jīng)系統(tǒng))、洞神(三皇經(jīng)系統(tǒng)),看來,洞經(jīng)音樂之源實乃談演“三洞經(jīng)書”之道樂也。所以,今天巍山談演的“洞經(jīng)”就含有《文昌洞經(jīng)》、《玉皇洞經(jīng)》、《龍華洞經(jīng)》、《孔子洞經(jīng)》、《關(guān)圣洞經(jīng)》、《報恩洞經(jīng)》等一大批相當豐富的內(nèi)容。而巍山南詔古樂中所演奏的內(nèi)容還不限于此,其內(nèi)容還相當?shù)呢S富。如在巍山經(jīng)常演奏的古樂曲“水龍吟”,原名叫“龍吟曲”,最早為北齊尚書鄭述祖作,為五弦古琴樂曲。《北齊》書中說“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當時以為絕妙。”到盛唐時李白的《宮中行樂詞》中有“笛奏龍吟水”的詩句,古琴曲已改為笛子獨奏曲《水龍吟》。宋代時的詞人張炎詞《水龍吟》,音樂似乎是在描寫姑蘇風光。到了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重修了《通宴樂》中的樂曲,《水龍吟》成為了皇宮中的進膳音樂,其江南水鄉(xiāng)的音樂風格就非常突出。還有巍山經(jīng)常演奏的古樂曲《浪淘沙》,產(chǎn)生于唐開元年間,唐《教坊記》中收錄有七言四句體式,劉禹錫九首,白居易六首,皇甫松二首,司空圖一首;雜言體五四七、七四的句式則產(chǎn)生于晚唐,作者是呂洞賓、李煜。李煜有兩首,呂洞賓有一首。南唐后主李煜填寫的《浪淘沙》中“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全詞充滿了悲涼、婉轉(zhuǎn)、哀怨、纏綿、悱惻的情緒。呂洞賓的《浪淘沙》:“我有屋三椽,住在靈源,無遮四壁任蕭然,萬象森羅為斗拱,瓦蓋青天……”則充滿了道家哲理。當然,演奏吟唱的詞曲是在變化中的。這樣,南詔古樂中又包容傳承了唐宋的音韻。元代以來,古樂演奏有了細樂和大樂之分。簡單地講,用嗩吶吹奏的音樂為大樂,用絲竹演奏的音樂為細樂。
?????? 明末清初,道教全真道在巍山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普及、流傳,道教宮觀遍布巍山,這是南詔古樂的演奏活動最頻繁時期。
?????? 民間對南詔古樂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巍山有數(shù)只嗩吶演奏隊伍,還有許多嗩吶演奏的傳承人,民間的嗩吶演奏活動亦非常普遍,今天,嗩吶也運用到南詔古樂的演奏中,再加上對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項目打歌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蘆笙的運用,形成了巍山南詔古樂演奏的地區(qū)特色。自治縣成立五十年大型演出中的“魁雄六詔”章節(jié),就是以古樂演奏的形式,載歌載舞地表現(xiàn)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及唐王朝與地方政權(quán)南詔親密和睦的關(guān)系。
??????? 如此,巍山南詔古樂起源于宗教,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又融入了宮廷音樂、儒教祭孔音樂、唐宋詞曲、地方民間音樂多種音樂元素而流傳至今。
??????? 可見,在南詔發(fā)祥地至今還在流傳的古樂,是有點歷史底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