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受邀去泉州一家投資公司為他們的客戶和基金經理分享親子教育,我的課程設計里面融合了美國父母效能PET的行為窗口和問題模式,也融合了NLP里面的核心思想——理解層次,當然,還有道德經。
在簡書這個平臺,做一個關于NLP理解層次在親子教育領域的運用整理和分享,為了自己更好地去詮釋,也為了讓更多的朋友從中受益。
首先我簡述一下理解層次,這是一個NLP的核心工具,我們在理解一個事情上可以分別六個層次,從下往上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價值觀、身份和愿景(系統),上面的層次要比下面的層次更高級,或者說更有威力。
我們來看一個對話,是一個關于“小明”同學英語考14分的對話:
媽媽:小明讀的學校太差了,老師不會教,英語才考14分。(環境)
爸爸:哎呀,不能怪學校。是小明自己的問題,考試前一天晚上2點還在打游戲。(行為)
媽媽:我們小明從小英語水平就差,特別是聽寫,沒有一次及格,就算努力也沒用。(能力)
爸爸:幸好我們有錢,就算他考試差,我們也有能力養活他,讓他衣食無憂。(信念價值觀)
媽媽:小明真是個笨蛋,不爭氣。(身份)
奶奶:他們姓黃的都是笨蛋,沒有一個學習好的。(系統)
對于小明英語考試14分這個事情,在不同的層次,爸爸、媽媽和奶奶都有不同的理解。
各位可以看一下,為什么說從下到上,威力越來越大呢?從環境層次,換個學校或者去美國呆一段時間,好處理,從行為層次,考試前好好復習,也好處理,從能力層次,就比環境和能力要難處理,因為我們平時所講的所謂勤能補拙,都是很辛苦的通過環境和行為的努力來改變因為能力不行造成的問題。然后,從信念價值觀來講,如果父母認定,我們有錢,學習無所謂,基本上可以宣告小明同學以后的學習未來了吧,所以威力很大。在身份層面,其實相對于系統和愿景層次,我認為身份層次是最容易對一個人產生重大殺傷力的,當一個人被宣判為笨蛋的話,我想,有可能直接宣判了一個沒前途的未來。
生活中,理解層次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少了一份洞察。
當你參加小學同學會的時候,是不是肯定有人會這么講:“哎呀,我就是這種命啦,我就是這樣啦,哪里有你們這么優秀。”在身份層次給自己設限。
我給各位分享兩句話,你們體驗一下,有什么情緒感受:
個案:老師,我是一個抑郁患者。
老師:你是笑得比別人少一點嗎?
各位,什么感受,如果把自己的身份定位為抑郁患者,是不是有點無助無望無價值;而當你把抑郁理解成,你只是比別人笑得少一點的時候,是不是人生如此美好,充滿希望呢。
我們親子教育的很多失敗,很多矛盾,很多悲劇,都來自于站在高層次評價,對嗎?
我們習慣在評價孩子行為的時候,把身份給否定了,比如:
孩子做作業慢,你說他拖拉;
3歲的孩子順手拿走了隔壁鄰居家的玩具,你說他是小偷;
4歲的孩子打2歲的弟弟,你說他是壞蛋;
孩子讀書不好,你說他笨蛋;
。。。。。。
我們的生活中,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了,是嗎?
每一個角色,都是鉆石的切面,最后形成了鉆石,當我們經常在身份層次給予孩子否定和批評的時候,孩子就容易卡在某一個角色出不來。
榮格說,我情愿是個完整的人,也不愿是個好人,完整了才會有好的人。
我是自信的,我也是自卑的,我是自私的,我也是奉獻的,我是無助的,我也是有力量的,我是虛偽的,我也是真實的。
從NLP理解層次來研究親子教育最重大的意義在于,我們需要時刻覺察,當面對孩子的行為時,你是從哪個層次來理解,又應該從哪里層次來溝通,來解決!
親子道場,為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