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115543424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可以穿透時間的個人成長方法論。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你將真正看清自己;通過“深度學習、關聯、反饋”事物規律,你將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如果對自己不了解,我們就會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縛,這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腦知識,我們就可以觀察并指導自己,運用認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從而獲得長久而清晰的內在動力,讓我們告別絕大多數人生痛苦。
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本書解答了很多問題:
為什么我們做事總是急于求成、避難趨易?
所謂耐心,就是要“咬牙堅持、死磕到底”嗎?
如何徹底告別用“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極度專注?如何消除焦慮?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個人真正的耐心從來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撐,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只要了解大腦規律,并知曉諸如“復利效應、舒適區邊緣、學習權重比、學習平臺期”等規律,我們就可以大幅提升我們的耐心水平。
。。作者簡介。。
周嶺: 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
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其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
。。精彩短評。。
#??最近一直想找一本提高認知能力的書看 關注很久的博主在公眾號上推薦的 他推薦的很誠懇 于是馬上找來看 醍醐灌頂 原來認知能力的提高是由基礎又細微的小事實現的 是很好的工具書 應該會反復看反復實踐!
#??作者很多次提到李笑來和羅振宇兩位當下割韭菜和知識付費的代表人物,這一本倒不是一般的心理雞湯或傳播焦慮的那類書。很難為情的是,感覺我目前所有的問題——焦慮拖延好高騖遠...都被寫到了,有很多作者所說的觸動的點,希望有所改變吧。
#??值得一讀,而且里面不少知識和方法是知道的,少數則還比較模糊。這本書剛好帶著自己梳理一遍,并且掃清了自己一些困惑和盲點。語言也非常流暢,配圖易懂,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贊!
#??選擇那種勵志書閱讀效果更佳?以個人看過近三位數勵志書的心得而言,普通人的奮斗經歷、心得總結更適合我們。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基礎條件比較接近,閱讀前能有一種別人能做到我也可以的預設感,也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書中所提供的自我提升方法更有可行性,使用起來也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周嶺所著的《認知覺醒》中,就為讀者提供了五個簡單易行的自我提升方法。
#??適合入門,整合了很多同類型書的重點,書的框架非常清晰,像參考答案,有問題直接看這本書的目錄,找到對應答案就行了。
#??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過大。
#??我們可能搞錯一件事了,以為只要有行動力,就能把事情做好。 實際結果卻并不能把事情做好。 明明知道當天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早上要跑步5公里,讀10頁書,可是,鬧鐘響了半小時了,還躺在床上刷手機,等實在沒啥刷了,無聊感浸透每一個毛孔,才萬般無奈地起了床。 沒行動力嗎?并不是,而是沒有清晰力。 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對行動力有但動力不足的原因作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模糊。 我們常常碰到明明知道要做什么,卻做不到位這種困惑。要說不清楚目標吧,也不是,畢竟知道有重要工作要做,要跑步,要讀書,但因為自己沒有想清楚起床后是先跑步還是先讀書。 也就是說只有模糊的框架,卻沒有先后順序,也沒有細化的目標。比如讀書,不確定讀哪本,讀多少時間,要不要做筆記等等。 這就是模糊感。只知道一個大概,這對于提升行動力來講,是一個大阻礙。 缺少具體化的能力,即清晰力。只有行動力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清晰力的構建其實很簡單,就是:寫下來。 第一步:找一本軟面抄,將紙面對折。 第二步:寫下當天要做的所有事情,根據權重寫上序號。 第三步:盡可能根據一切可用信息,寫下日程的具體時間段,提高自己的預測能力。 第四步:將實際情況與預設的時間進行對比,找出可優化的部分。 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做,可能認為土,可能認為這些事用腦袋想想就行了。而實際上,寫的人和不寫的人,對于清晰力的把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寫下來”會清空我們的工作記憶,當我們把頭腦中的想法和念頭全部倒出來后,腦子會變得無比清晰。而我們的想法也會清晰而確定,大腦會時刻暗示我們“沒得選”,好好把想清楚的事情做好了。 “寫下來”這個方法,不要瞧不起它,不妨去試一試,好好用起來,它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引自 上篇 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人生沒有什么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么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可以通過基因或基金傳遞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的,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要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我們的父輩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跨越這一階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狀態是混沌的,他們天然追求簡單、輕松、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二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這個說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數人都會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成長,隨著生活的慣性一直往前走。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年輕無敵嘛!
然而現實并不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并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地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里,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徑、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個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后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嘆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也是我曾經的畫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那時的我,雖然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業余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據: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游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下意識中,我覺得這種無憂的生活會繼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身邊兩位與我關系極好的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被“剝奪”,我還有什么、會什么,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么?這些問題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什么都不會!從那時起,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我強烈地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讓腦子變清晰,不再稀里糊涂;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無計可施;我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2017年,我36歲,在一個被很多人認為已經老大不小的年紀,我毅然開始探索。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我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開了“愿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如何變苦澀的毅力支撐為科學的認知驅動。當我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后,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驚訝于我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蛻變,并主動給我發來反饋,說我的文章深入淺出,令他們醍醐灌頂,從而產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時,他們也不斷拋來成長的困惑,希望我能幫助解答。從這些提問中,我看到無數渴望成長的人,于是決定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
2018 年5 月的最后一天,我在個人公眾號“清腦”上開通了問答專欄,從此多了一個成長咨詢師的身份。雖然是業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觸“困惑樣本”的機會(本書的很多案例正來自這些真實的提問)。在解決了林林總總的成長困惑之后,我發現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論竟然可以解決絕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煩惱。無論在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刻意練習等基本概念的解讀上,還是在自控力、專注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具體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習慣的養成)上,都有相對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這些積累勾勒出了本書的基本樣貌。
但當你真正看清這本書的樣貌時,你會發現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時候你需要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當然,你可能對書中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拿到書后便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若是時間充裕,我建議你最好還是從頭開始閱讀,因為一些基礎概念會像插塑積木一樣慢慢呈現具體形態,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會對理解后文產生影響。
我相信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處于什么年齡、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特別是對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這本書肯定能讓你豁然開朗,并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另外,我也特別希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還未踏入社會的同學能看到這本書,因為你們正處在起步階段,若能借此書覺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讓自己比同齡人領先一步甚至多步,這相當于直接減少了生命消耗啊!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的最好年紀,其實也沒有關系,因為“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話,這是事實。“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人展,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褚時健74歲開始創業種橙子……就算你今年60歲,他們仍可以對你說:“孩子,別著急,你至少還有20年可以隨時重來……”
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獲全新的自己。人生沒有什么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么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讀到了這里,那么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權當是我們的握手禮吧:“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周嶺,讓我們共同踏上覺醒之旅吧!”
關注朋朋不迷路,發送簡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書單 信息,點擊簡書個人主頁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