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算是一個重度患者吧,也是這兩天覺出自己已經是一個重度患者,會因此感到恐懼,但還是對自己那個渴望著什么的靈魂抱有希望。于是理性地開始分析過去和現在,得出2個變量,一個是我,另一個則是時間,說的大一點就是時代在變。當然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一種關聯的關系:我=時間*外部因素,這只是一個小人物的公式,我還不足以去影響整個時代的發展。人肯定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至少人的身體年齡在變化,但是時間在這個公式里能夠起到的作用就是累積,由量變到質變,優質還是劣質取決于那個絕對的“我”,這個絕對的我不因外部干擾而變化,比如冥想的“我”,不會因為打雷下雨炎熱或者寒冷而變換,哪怕是地動山搖也改變不了的一種人格。
我
我喜歡回顧,這也是為什么我喜歡寫作,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記錄下自己一輩子的生活,等到老了,走不動了,慢慢回顧自己走過的這些路,是一件很浪漫也很幸福的事情,就好像重新又活了一遍。
自從出來工作后,我時常會將工作前的自己和工作后的自己對比,工作的日子給我增加了什么,又帶走了我的什么。畢業一年多了,還是后知后覺,總感覺自己是剛畢業的新人。一年的時間,我在變,從前鄙視宅在家里的人,后來意識到,人會累,累了就哪也不想去了,慢慢地人會變懶,變得越來越想要簡單的方式去度過一天天的日子,最好是什么也不做;大學的我很熱鬧,后來變得越來越熱鬧;臉上的雀斑就好像每天在我臉上做的標記,隨著時間的累積,記號越來越多,可笑的我居然把這個罪狀歸結到我從事的工作,甚至因此想要換掉自己的工作;變得沒有那么喜歡去感受清晨的空氣和陽光,只有起得早又心情好的時候會去晨跑;變得不想去控制自己的身體,讓他盡情地去享受慵懶······猛地發現,自己正在變成以前特別討厭的人,而有一點一直沒變:自命不凡,儲備的東西幾乎枯竭還守著那可憐的自命不凡,這讓我更加厭惡,現在似乎只剩下自我排演的喧嘩,恰恰彰顯了內在的空白,這種空白是外在的熱鬧無法填補的。
時間
前段時間曾寫過一篇文章,關于“不可替代”的思考,如何讓自己在工作中變得不可替代,在一大群涌來的小鮮肉中屹立不倒。昨天剛好聽了羅胖講關于時代與行業的話題,過去選擇行業是選擇一生的命運,現在選擇行業是選擇成長的暫時基地。在某個崗位上成為不可替代的那個人,必須要具備非常成熟的專業技能,風水輪流轉,假如你從事的那個行業不火熱了,夸張點說消失了,你該怎么立足呢?這也是我一直在臆想的一個問題,假如互聯網這個行業消失了,不要激動,只是假如,我該以怎樣的方式立足于社會,怎樣去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更何況現在自己還沒能達到這個崗位的不可替代的等級。時間在不斷向前,時代也在不斷變化,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引起了人的職業危機,個人認為,人工智能盡管給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但終究取代不了人。當然大部分人的失業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優勝劣汰是人類進化的法則。
這個思考點,讓我開始從學歷鄙視自己,雖然說學歷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是能側面地反應一些問題,一個人的學歷越高,側面代表了他保持學習的時間越長,這是不可否認的。如果一個人一直在保持著學習,他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差不到哪去,那么無論時代怎么變化,都不會被淘汰,至少在中國,這是任何行業都需要的兩種能力。
插播一個感觸,最近泡劇泡綜藝的糜爛生活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可能是因為最近的思考點不一樣,我發現不管是任何節目,只要能夠出現在熒幕上的人,就都擁有你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能在那個地方立足的一項或者多項技能,不僅僅是長得好看這么簡單。
好了,回歸到我這個重度患者,開啟自救模式的第一步,把失去掌控的身體一點一點復蘇,接著去建立自己的絕對立足點。最后引用海爾董事長張瑞敏的一句話,要么自建一個平臺,要么加入一個平臺。同理延伸可得,要么學習別人的理論體系,要么自建一個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