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46天、準備去挑戰半程馬拉松,你覺得可能嗎?

每天都跑過的一段路

【緣】

如果我說我零基礎,從來沒跑過馬拉松,也從來都沒有過晨跑經驗,只是在健身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健身學渣,而這個學渣在某個偶然的機會想去挑戰迫在眉睫的半程馬拉松,你會不會覺得我是異想天開?

如果你說是,那就是吧,因為我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也一直覺得我屬于想去做件事根本也不會考慮外在因素,想做就去做的怪咖。一年前我在簡書寫過一篇《如何在10小時內學會自由泳》,而同是一年后的這個時候我突發奇想的寫下這篇文章,好像都在呈現我是一個挑戰極限的愛好者,其實我只是好奇于探索未知。之前沒有任何跡象和預設以及計劃,我一年里在簡書上也就寫了那幾篇文章,毫無章法,也沒有任何功利心想去出書,我只是這個時間點想寫點東西,也剛好看見簡書的APP還在我的手機里沒刪掉,也許刪掉了我就去印象筆記寫點什么,沒刪那就拿來用用,用著順手就寫點東西吧,反正閑著也是浪費,有段時間參加一些靈性學習的團體,看到很多人拿簡書寫奇跡日志,每天分享奇跡,我覺得他們挺會運用網絡工具的,簡書什么時候接納面這么廣,這些人也都蠻有創意的,拿簡書來寫奇跡日記,讓我印象很深刻,好像又扯遠了,我是想寫我跑馬拉松的事,那就不廢話了,下面開始來寫寫我的1/2馬拉松比賽。


【起】

現在是公元西歷2017年11月13日晚上19:32分,離我要參加的某城的半程馬拉松還有32天,眾所周知半程馬拉松公里數是21公里。我13天前報名并開始了比較緊密的跑步訓練,到今天為止,跑完了3個五公里,和3個八公里,我是跑一天歇一天,讓骨頭和半月板生長休息。依照我這樣的速度和計劃,加上我營養和保健方面的配合,預計在12月16日我會如約的跑完馬拉松,不為了名次,也不為了速度,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賽事我對自己的期待還是有的,但不給自己壓力,我只是很自信我會跑完整個馬拉松,46天的準備對我來說足夠,也打破了我對傳統專業人士的認知,必須要提前90天做好訓練。(在此我并不是建議各位都應該這樣,每個個體不同,對自己的認知也不同,有專業的訓練是必須的,但我是個例外)我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怪胎。

之所以這么自信,源于我對自己的身體的敏銳感知,原來以為跑八公里對我來說猶如登天,現在我用了十二天時間就達到了,而且毫不費力,我說毫不費力是真的毫不費力,并不在此夸大其詞,因為跑下來我沒有任何跑過步的不適,如果平常散步那么簡單,所以對我而言,8公里和接下來的16公里以及21公里也如探囊取物一般,我之所以在這點上也這么輕松和肯定是因為我只是掌握了一個很簡單的跑步要領,各位想知道這個要領是什么,請繼續往下看。

【承】

跑步是大概12天前開始,偶然在我健身的群里看到有小伙伴發了太湖半程馬拉松的報名鏈接,大家都吆喝著報名跑個半馬回來得瑟一下,也是跑過半馬的人,當時我也打開了那個鏈接,但是回來得瑟跑過半馬并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半馬的神秘以及魔力,多年前我就在夢想清單上寫過要跑個馬拉松,雖然還不知道馬拉松的總長是多少,總覺得那是件挺榮耀的事,后來看王瀟瀟灑姐寫的書《把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后面大段的夢想清單,里邊就有跑馬拉松這段,也許用吸引力法則來解釋就是你看見什么,你自己就有什么,所以種種的匯總在一起就促成了我在一個平凡的午后在一群人的熱鬧聲中點開那個神秘的鏈接并默默的付了一百塊報名費,準備去跑馬拉松了。

我是報完名后第二天才清醒過來,那時我想都沒想就付了一百塊報名,關于報完名后怎么辦完全沒頭緒,我基本連半馬要怎么跑都沒概念,剛好最近認識了一位跑過馬拉松的朋友,所以專門向他請教如何準備,得做些什么前奏訓練。專業人士給出的意見直接讓我跌到谷底,他說沒有跑馬拉松經驗的人起碼要提前三個月做一些基礎訓練,我當時還沒看日歷,趕緊去查了一下,我報名時間和馬拉松時間相差46天,想在46天里跑半程馬拉松,想想覺得有點魯莽,再加上專業人士給的意見,比如跑步不能盲目的為了曬朋友圈啊、虛榮之類的,反倒把我搞的有點懵圈,猶豫了下要不要去報名平臺上改一個迷你馬拉松好了,迷你馬拉松5公里好挑戰啊。結果登陸系統,系統上不能更改,我還是得重新面對這次半程21公里馬拉松的挑戰。心想已經報名了,就試試吧,又鼓起勇氣和這位專業人士鋪陳了一下我的底子還不錯,比如每周都去健身房鍛煉,而且我跑步也不是為了曬朋友圈之類,只是想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邊界。這位朋友看我很誠懇也真心想去跑馬拉松,給了一些基礎建議,在46天內跑完半程,就要從每三個五公里、每三個八公里、三個十二公里,三個十五公里,接著十八公里,再到21公里這樣遞增上去,而且越往后越要注意間隔,開始兩天跑一次,后面三天跑一次,注意身體的休息和恢復,即使是這樣,也感覺這位仁兄只是給我一些意見,然后冷眼看我什么時候自己就知難而退不去了,最后仁兄還給了買專業跑鞋的建議,我說我還沒跑過十幾公里,等跑到那個時候再說跑鞋的事吧。

從那次對話后我就開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三公里,而這一開始就讓我愛上了跑步,人生開掛模式開啟

【轉】

人生第一個三公里,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支離破碎。

和專業跑馬拉松的仁兄談話當天,我按照他的建議用倒推法把46天里要跑的六個三次不同公里數的跑步安排的滿滿當當,那第一次就從三公里開始了。

那天起的很早,11月的清晨,太陽還沒出來,晨曦微亮,我穿上跑鞋和健身的簡單衣服就出發了,做了幾分鐘簡單的拉伸開始跑步,用手機的APP做公里數記錄,因為平常健身,以為跑個步很簡單,結果跑了一公里就氣喘吁吁,不停的看APP跑了多少公里數,最后干脆步行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健身和跑步一個是肌肉訓練,一個是耐力訓練,也低估了跑步的科學性。第一天三公里,就是邊走邊跑,其中大半都是步行的,那天的成績是三公里,跑了50分鐘。

休息了一天,我又開始了第二次跑步,這次和第一次差不多,也是邊走邊跑,只是不同的是這次我走跑了五公里,想想要先體驗下五公里的長度,即使不能跑那么遠,也能走那么遠吧。第二天五公里,我走跑了一個半小時。

第三次,我熟悉了那條路,這次走的少了,跑了大半。用時比之前五公里少了10分鐘,也就是熟悉個路線的過程。

我跑第四次的時候,遇到一個挑戰,要去外地學習,恰好跑鞋也忘記了帶,而這個學習過程很緊密,基本沒時間運動。我想如果我要是放棄一次跑步,那再撿起來就難了,在那個清冷的早晨在異地城市,我摸黑起床,借了一雙賓館服務員的白球鞋,完成了一個兩公里的跑步(因為住所周圍只有一個小公園,就繞著公園跑了幾圈),但是那個清晨在異城的跑步卻給了我異常不同的體驗,我就像是在那個城市居住的居民,體驗了一天在那個城市成活的氣息,而且通過跑步,我似乎把人生變成兩個平行宇宙的生活。

我以為這個三公里會是我的馬拉松計劃那個跑步的長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次跑步的不同體驗,給我兩重的支持,一是繼續我的跑步鏈條,即使是受地域和外在條件的限制,我依然完成了計劃中的跑步,另外一點是這次跑步的獨特體驗,讓我對跑步有了一重新的認知,如果我是以一個新身份在另一座城開始生活,全新的世界里,我就不會只是關注于跑步而忘了看兩邊的風景

正是這次獨特的體驗,在我回到我的城市開始正常的生活學習中,我的第五次跑步有了一層不同的體驗和感受。


第五次跑步。

那天早晨我就像以往那樣去跑步,而那天的五公里,跑的特別特別不同。那是我人生美妙體驗的一個開始。因為結合之前的過程和經歷,也結合我對跑步的不同認知,我在開始說過我領悟了跑步的心法,就是這個早上發生的。

那天早上,我輕松就跑了五公里,在跑步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當我專注于呼吸時,可以運用呼吸將整個跑步變的簡單輕松,我想起以前一個老師教我的呼吸法,呼出沉重,吸入輕松,并將這兩股能量柔和在一起,我在跑步時試著這樣呼吸,并玩起了呼吸,這樣跑步就變得輕松起來。

在跑步后半段,我又突發奇想,我可以將呼吸和海浪連接在一起,吸氣時像海浪撲向岸邊,呼氣時像海浪退潮一般,整個過程就非常自如自然,胸腔如海洋般吐納,跑步非常輕松,而且越跑越有力量,這個簡單的跑步過程前后持續了大概40分鐘,但是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和呼吸有了一層新的認知。原來我認識的跑步又是不同的了,這個轉化和轉變就是通過呼吸就可以,呼吸可以這么好玩。

就是這次跑步的不同,讓我對跑步本身和我的身體本身有了不同的認知,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是相同的,我的身體就是呼吸,跑步就是呼吸,這兩個重疊在一起就是身體運動的本質。那天的體驗深深的烙印進我的身體

【合】

這是我今天在這里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我剛跑完一個八點二公里,用時59分鐘的長跑之后。我是在兒子上興趣班的一個小時等待過程中完成這個八公里的跑步的,跑完步去接兒子下課,整個過程非常完美,跑步也很開心,寫完這篇文章大概用時一個小時,也很完美。就和呼吸一樣簡單輕易,就和跑步一樣簡單輕易。

所以我現在似乎能看見32天后那個在幾萬人的馬拉松跑道上跑步的我自己,我也很自信那時的我和今天的我又有不同。

接下來的幾次跑步,我將會進行12公里三次和15公里三次以及18公里三次,我看見這九次不同的自己在穩穩的呼吸里不斷的探索自己身體的敏銳度,靈敏度以及輕松和自由度。

我想起來一句名言曾經這樣說過:對未來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對現在的知曉之上,你知道了現在,也就能預演未來。而那些源于外在的計劃和謀略,只是這核心的附屬品,并不是核心,一個人能走多遠,能體驗多深,一定是在內在的深處,有一個雛形,它投影在外在,成了實相,就像投影機膠片和投影幕一樣。

最后即將結束,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一定和我有著某種的相似,也歡迎各位拭目以待,等我半馬結束的那天,再來這里相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