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時代,每個人要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則,于是養成了各種各樣的“聰明”。
有一種人,很聰明,在當今的社會很常見,他們精于計算,沒有利益的事情不做,有了利益,哪怕背信棄義、出賣伙伴也在所不惜。在這些人眼中,名利財富就是惟一奮斗的目標,金錢就是惟一的信仰。什么商業道德,什么商業倫理,什么誠實守信,在這些人眼里,統統都是用來包裝自己的工具。“有錢就有一切”,“道德多少錢一斤?”“義氣能當飯吃嗎?”“誠信就是拿來擺設的”,諸如此類的話語,常常駁得我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有一種人,很“呆萌”,是聰明者眼中絕佳的反面教材,在許許多多培養大富豪的培訓課里,這種人很蠢很笨,太認死理,為了不能“當一分錢使”的道德、原則、底線,一步也不肯退縮,白白浪費了很多賺錢的機會。于是,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稱呼這種人為“傻子”,認為他們已經與時代脫節了,永遠都不可能成功。
我的身邊,聚集最多的恰恰就是被聰明人視為“呆萌”的“傻子”,而且這個群體的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多。于是,有很多自以為聰明的聰明人便跑來勸說我,讓我拋棄他們眼中認為的信義堅守、道德說教,并故作高深地說“沒有錢,拿什么弘揚關公文化?”于是,便要展開三寸不爛之舌,給我描繪各種行之有效的賺錢的方法,各種優雅舒適的生活。
面對這些聰明人,我有些哭笑不得,道理說的一套一套的,但是我卻從他們空洞的語言下面看到的是一具掩蓋著沒有誠信,沒有廉恥,甚至沒有靈魂的惟利是圖的僵化的軀殼!
關公文化講的是“以義取利”,這些人連什么是“忠義誠信”、什么是“以義取利”都不理解,反而要對我灌輸那套已經過時很久,已經不能適應誠信經濟的過氣的理論,讓我時常感覺憤怒。市場經濟,信義為王,連這個粗淺的道理都不懂,本末倒置,惟利是圖,是真的聰明,還是真的笨到愚不可及、無法教化的地步?
我忽然想起學生時代讀過的一則寓言,寓言來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翻譯成白話文:楚國有個商人,在鄭國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只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熏了用桂椒調制的香料,又裝飾上美玉、翡翠。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里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于賣盒子,而不善于賣珠寶吧!
這就是買櫝還珠的故事。這則故事引發出很多種寓意:一是笑話一些人的目光短淺,做事分不清主次,看到了眼前蠅頭的小利,卻忽略了本質上更為珍貴的東西。二是譏諷一些商人把精力都投放在精美的包裝上,而將最本質的事物重心本末倒置了。三是說明一些人價值觀的缺失,分辨不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了。其實,還能引發出很多的感慨。但最令我感慨的就是買櫝還珠的寓言用在當今的時代是多么的恰當,多么的真實。
睜開眼來,看看四周,每天有多少人在做著買櫝還珠的蠢事?市場經濟時代,自認為自己聰明,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追名逐利,沽名釣譽,無所不用其極,人格、尊嚴、品行、道德、誠信,糟踐的一塌糊涂。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大金融時代、資訊爆炸時代、資源整合時代,究竟自己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夸大其辭、背信棄義,即使得到了所有的財富,卻失去了人最可貴的品質。
道德、仁義,從來都不是空談,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尤其是如今人際關系復雜多變的社會風氣里,誠信友善、團結互助,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品。一心只為賺錢,罔顧道德操守的人難道不是買櫝還珠、舍本逐末嗎?請所謂的聰明人三思。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