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泰特美術館之前,先看一下泰特美術館與浦東美術館的地圖,簡直就是倒一下的地理位置。泰特美術館位于泰晤西河邊,而浦東美術館就要黃浦江邊,這地理位置的相似性,二個館選擇長達三年的合作,想來注定是一場美麗的牽手了,而作為普通市民,能夠不出國看到這個去英國必看的美術館的展品,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看地圖感受一下。
泰特美術館于1897年首次對外開放,該館以其創始人糖業大亨亨利·泰特的名字命名,從而被稱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泰特美術館。它值得看的原因有二個:第一在于它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展放方式,第二在于它的建筑特色。在倫敦的夜晚,去一趟泰特現代美術館。可以見到“瑞士之光”晶瑩燦爛,整座美術館仿佛一座燈塔,伴著泰晤士河漲潮的河水。
相比于第二層只需要排除幾分鐘,這里我們看見除了拉線的排滿之外,外面也有長長的隊伍了。故此平日排隊也要15分鐘-30分鐘之間了,等我們排到的時候,好像隊伍更長了,維持秩序的已經在說排隊時間長可以先去4層看展。因為這個展覽浦東美術館沒有公開每一幅作品的介紹,當然用來宣傳的自然會有些介紹,但不象蔡國強的展覽每一幅可以在公眾號回看,但我后來發現實際有二維碼的自己拍下來,回家之后也是可以掃碼再看和再聽的,可惜我當時拍照不積極,連主題都沒有拍足。整個展覽應該有17個主題,在墻上都有寫,我大概拍了幾個,想著應該當時多留點體力好好拍照的。
18世紀晚期,英國藝術家開始使用光與暗來象征宗教思想。第一幅就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的《站在陽光中的天使》,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可以泰特館重量級別,這幅畫是在審判夏娃和亞當,所以是審判日的天使。作品以舊約全書為場景完成于透納晚年1846年,透納以象征的樣式,準宗教的激情,高強度地表現了陽光,以此表現生命的狂歡。
約翰·康斯太勃爾對自然和天空的變幻效果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創作,他同特羨慕一起改變了英格蘭風景繪畫的風貌。我對于油畫的崇敬之情,是來自于當時近距離看了盧浮宮的真品,有些油畫真的是近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怎么可能如活的場景一般呢?這幅《由草旬瞭望索爾茲伯里大教堂》就一下子讓人感受到來到了這個場景中,如果美術館再配上一點自然的風那就更完美了。
這一幅后面的小油畫《瑪麗安娜》也讓我對近看油畫的驚喜,女人身上的絲絨我似乎看見了,葉子似乎還是剛飄落在桌上,而玻璃的色彩又是那樣濃烈。總之這種感覺哪怕是攝影也無法做到的,除非現在的攝影。的確就是這樣的感覺,油畫能讓人還原了三維的那種現實感。
在17和18世紀的歐洲,哲學和科學興盛。藝術家對這一“啟蒙時代”進行回應,探討新的科學和技術主題,然而后來藝術家則拒絕了這一運動的理性理想。約瑟夫·賴特雖然未親自目睹火山爆發,但反復創作這一主題,約翰·馬丁的作品描繪了自的巨大力量和不可預測性,他們都在觀看 者心中喚起一種恐懼與敬畏的混合感情。想來經過一年半的疫情,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而風險是有多么不可預測,自然的力量總是需要敬畏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