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我看過最早的干貨,應該屬富蘭克林介紹他學寫文章的方法,文中對方法的著墨并不多,對內容的真誠更為慎重,那時干貨還沒有如今這么風行。而現如今你會發現,你所關注的每一個公眾號,都極有可能被干貨和雞湯染指,這種文體異常繁盛,似乎每一個人都有寫不完的干貨和說不完的雞湯,好似是流水線上的組件,隨產隨銷。
看的多了之后,慢慢的讓我有種恐懼和抵觸,特別一篇文章被轉發并評價干貨滿滿四個字的時候,你會有種害怕的感覺,害怕這又是一篇沒有卵用的干文。
1、干貨是什么
干貨具體是什么,查了下百科(wiki上沒有):
電子商務術語,通常指電子商務從業工作者發表、分享的一些關于網絡推廣、網絡營銷工作知識經驗和工作方法的文章,因為這些知識和方法都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不含吹水成分,也沒有虛假的成分所以業內人士通常把這一類分享活動稱之為“干貨” 。
可以看到,以上有2個關鍵點,一個是行業從業者,一個是實用性比較強。前者表明作者擁有扎實的行業知識,了解該知識點的原理和本質,而后者表明它更偏重于實用的技巧,從實際經驗中來,經過作者的提煉和總結。
按道理來講,一篇干貨既然是作者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對讀者應該是有指導意義的,那為何總會出現毫無用處的現象?是不是我們認知錯誤,我覺得不是,應該由以下三點:
2、沒有根和枝干
如果形容知識是一棵樹的話,干貨就是這棵樹的果實,而且還是風干的果實,他占用空間小,耐放易食,雖然無毒,長吃卻有致癌的可能。干貨提供給你的就是一個孤零零的知識,就好比是警言名句,你知道它很有道理,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這個干貨是那一顆樹的果實,它屬于什么品種,生長在什么地方,當前是什么階段,對此我們一無所知,或許我們只是因為知識的焦慮而著急的摘下它,或許它是一顆沒有成熟的果子,我們對它的狀況并不是很清楚。
真實情況是,一個知識應該是一顆完整的樹,它有根,有枝干,有葉子,最后才有果實。而且是樹根和樹干是占據大部分空間的,他們為果實提供了營養。干貨卻恰恰相反,只提供了果實出現,隱去了樹的大部分形狀,而這些才是我們認知一個知識的全貌。
一個完整的知識信息應該如下:
知識的前因后果,上下邊界構成了一個知識點的立體結構,當你擁有這個知識的整體結構時候,你才會知道每個知識的應用,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它應該有自己的適用環境,以及自己的適用邊界。在某種情況下他的效果可能最好,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它不適用。
若果寫過程序的人應該知道,每個服務的提供,都是有它的前置條件和邊界條件的,超過了這些,他會失效以及不適用。知識點的應用和了解也是如此,若果你不知道它的應用條件和邊界條件,不起作用的概率會很大。這也正是干貨所欠缺的,沒有告知你適用條件和邊界,待你使用的時候會發現大有不同,而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了解知識的立體結構,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探知知識的本質,比只知道的內容更重要。前者會構建你和知識的關系,了解知識的本質,而后者只會讓你知道一個結論,和知識之間彼此孤立,應用更無從談起。
3、讓讀者放棄獨立思考
包括我自己,我看到很多的人,總是不斷的收集干貨,這會造成一種假象,以為自己收集和了解很多的知識,其實不然,這些或許只會永遠沉睡在我們的收藏夾,而我們沉醉于此,只是一種試圖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就好比是有些標榜自己讀書多的人,當你問他某本書的主要觀點時候,他的回答依然讓你一頭霧水。書讀的多只是安慰自己在努力學習的表象,干貨看的多了也只是安慰自己擁有多一項提升效率假象。當你完全沒有消化這些知識,被恐懼和貪婪驅使,被自己在努力學習的假象自我滿足感自嗨的時候,你完全完全忘記了學習的最初目的。更可氣的是有些急功近利的自媒體,輸出一些迎合你所焦慮的知識,令你陷入誤區更深,消耗更多無用的時間。
另外某種程度上,干貨是影響你成長的。一篇干貨直接輸出一些結論性的東西,會讓你有種看了就掌握了知識的假象,而你因為知識的焦慮,以為干貨就是獲取知識的捷徑,沒有反思,沒有追問,更沒有追根刨地,有的是自以為了解和掌握。
當你應用的時候,各種不適就會接踵而至,更嚴重的是對干貨的依賴,遇到新知識新內容,習慣性的去找干貨文章和書籍,連這件事的本事原理都沒有理解是什么,就急不可耐的尋找更多的技巧。你要知道的是,真實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獨立思考的過程,沒有獨立思考,作者介紹再多的思想也不是你的,你只會是作者的附屬品。
4、技巧需要刻意練習
干貨更多輸出的是技能,知識和技能最大的區別是,后者需要大量的練習去實踐習得。而這些恰恰很容易被你所忽略。
當你想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技能的時候,就需要去不斷的去練習,通過實踐讓知識和自己產生更深層的聯系,從而達到真正的掌握。如非如此,即便是讓你看到再high的干貨,即便是遇到了老喬給親自你提供的的干貨,對你來說也只是短暫的大腦皮層興奮,high過之后無法產生一個實質性的提升。
如果你看過《刻意練習》這本書,發現每一種能力的掌握都是一種刻意練習的結果,干貨介紹的技巧也同樣,需要去實踐,反饋,改進。刻意練習不同于重復練習,刻意練習是一種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把一種技巧打碎成小步驟,然后不斷強化訓練,找到之間的聯系,內化為自己知識,從而讓其提供更大的價值。
所以說,干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自己。
干貨的危害不一而足,特別是如今這個干貨盛行的時代,我們更要找準自己,不盲目學習,聽風是風聽雨是雨,讓自己被干貨消耗,也被自己的焦慮所埋沒。期待以后干貨滿滿四個字在你的字典里很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