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大學生活就過掉了一半,去財大交換的大二也在六月底落下了帷幕。
對走過的路還是要回頭來看看,才好卯足勁奔向下一站。是以為記。
Part 1 莫名劃水的上半場(略顯碎碎念可直接下滑看精彩的下半場hhh)
較為平緩地度過了選課,適應了新環境之后,卻在每個單周的周四都要遭遇三小時
近乎連堂的稅法大禮包以及毫不停歇的,上到八點五十的中財,而那一天的課是從早八點開始的。
于是每一次周四都仿佛是一場劫難,只想熬過了之后好好給自己放個三天小長假。一整個上半學期幾乎都沒有在周末復習過的我,期末的成績必然也是相符合努力水平的,恩很劃。
現在回頭來看這個教訓,就很簡單,在此也就課業的學習談幾個觀點和看法。
1.專業課都不重視,那就別談核心競爭力了。填志愿的時候還說著要選個好專業,結果到頭來專業知識都不學扎實,不是顯得很荒謬嗎。
至于書本上的知識死活與否,新舊與否,連書本上這些原本的知識都掌握不好,又哪兒來將知識活學活用,更新換代的機會呢?
2.公共課水不水,絕對輪不到我做評判;而就算是內心里認為這門課在怎么水,也不應當影響我把它學好。覺得它ez它水,那就把它學好啊,水課都考不高,那怕是自己不行吧?
承這一點接著來說是有3.聽課一般情況下,要比自己看效率高。
拿我自己舉例說,上半學期聽了兩節老師的宏觀,強行自以為“哎呀這個老師怎么老是在扯”“太水了老是不講課不如我自己看書了”做出許多諸如此類的錯誤的自我認知,之后也相應地翹掉了他的課(加之他還認同機會成本,允許我們選擇不來)。結果一拖再拖,真正拖到期末要自己看的時候,頭都被錘爛了;
下學期學乖了之后老老實實地去上了微觀的課,雖然老師還是那種特別刻板甚至有點迂腐的那種。
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門課,只要你踏踏實實地人去上一學期,大半部分時間認真聽講,適當開開小差;同你完全不去,二者在期末的心境是完全,完全不同的。
宏微觀二者給我帶來的對比就是如此巨大,甚至即使在下半學期我的微觀因為一些不可抗力不得不翹掉了一兩周,但真正到了期末的時候,學了什么,要復習什么,在心里都是有譜的。
最后多說幾句關于在財大應試的感受和想法(不敢稱心得):1.專業課的老師一般都比較仁慈,不給題庫的,一般也會給范圍,而且很大可能性會出書上原題(心疼自己6個學分的中財1s);
2.至于公共課,該去的一定要去,考試最后都是考題庫,平時積累的好的話最后把題庫多刷刷就好拿高分了;要突擊的一定要趁早,不然經濟法告訴你什么叫10套題庫上課重點跟考試重點完全不相干;3.Last but not least,財大基本是周幾課時就幾個學分,所以課時多的課平時一定要多上點心,功利點來說,經濟法金融學背到吐,審計
Part 2 堪稱逆襲的下半場
下半個學期,較之先前死宅一般咸魚的我,用逆襲來形容不算為過:
生活:從寒假到學期結束保持五點半起十點半睡的作息;Insanity連續記錄延長至2周,刷出(過,唉心塞)四塊abs,具體效果可見《21天從大油肚刷回人魚線——4.6-4.27刷脂記錄 》http://www.lxweimin.com/p/136d07856529;
學習:ACCA三個月過掉了三門;讀完了三月一本,四月三本,五月八本,六月六本,共計十八本書,就其中四本繪制了拆書思維導圖;連續千字日更
48天,共寫作7w字左右;筆譯1w字左右;口譯練習量2hrs帶時50張A4紙;四月平均日學習7.5hrs,六月飆至8hrs;最后,考了一個基本沒有遺憾的期末考試。
Life:認識了一群很nice的亞裔Canadians,至今和其中的兩個小伙伴保持聯系;同時對基督教有了基礎的認識,可以說是大開眼界。
我不知道這些成果于旁人是否比較出色,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比較自豪的。
我覺得我用了我最喜歡的,高效的方式,度過了,珍重了這段無法退回的時光。
簡而言之的話,總體而言我對得起這些流逝的時間。
現在想到我在六月利用10個午飯的功夫讀完了《茶花女》,都還可以嘴邊帶笑。
下面具體一點分享幾個在這段日子里幫助我保持高效的時間管理的思路&技巧:
1.獨處是種選擇
(事先聲明,po是典型摩羯,不是外冷內熱內心萬年覺得我最酷的人不一定適合這個方法,凡事還是講究一個度即可。我個人是認為適當離群對效率是有顯著提升的)
已經炫耀過無數次了但我在這里依然要大聲的說出:這半個學期我一個人住一間宿舍?。ㄘ敶蟮乃奚崾翘组g,422的設置,跟我同宿的是個本地人,天天回家,于是給了我一個單人住的天堂。)適應了獨處之后我幾乎不會把時間花在閑聊上,保持適當的溝通,不做與世隔絕不正常交流的自我放逐者即可。
2.在財大的你為什么不騎車
很簡單的算一筆帳,從宿舍走到教學區平均大概在15min,騎車的話5min就可以搞定了,單程來回就可以節省20min,一天萬一要走兩個來回,就是40min。
每天比別人多出一節課的自由時間,這個量真的,非??捎^。
PS:即使走路,也可以考慮用喜馬拉雅聽書,五月的時候在路上聽雙城記,回頭再接著看紙質,原來看了又丟到一旁的名著沒多久就讀完了。很意外,卻也是意料之中。
3.上課能不帶手機就不帶手機
這個跟你減肥在家里不買零食是一個道理,沒買就不會想;沒帶也就不會看。看手機耽誤事情拉低效率種種弊端不用我贅述的吧?
放心,你不是國家總理,除了幾個快遞,沒什么需要接收的信息。
4.提前做方案,當天評估當天復盤當天調整,每周都有一個計劃總量,平攤或者分配到每天,給自己發布日常任務,把習慣堅持下去,把效率提升上來。
對沒有做到位的非硬性指標及時反思失敗原因,日進一步,復利下來的收益絕非你想的那么簡單。
拿我最喜歡舉的健身例子來說,刷兩周insanit,減脂只是客觀結果了,你會發現自己邁入了新的生活狀態,熱愛運動,熱愛生活。
早起,寫作等等亦如此。
愿你的生活,終會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