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中,日更已經有100多天了,從開始的不知寫什么,到今天仿佛一切所見所聞都可拿來寫一寫,關于寫作,以前真的沒有想過素材的問題,后來發現提這個問題的人居然很多,于是自己也開始考慮寫作素材的事,素材真的很重要嗎?沒有建立素材庫真的就寫不出東西嗎?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究竟什么是素材?還要明白你要寫什么類型的文章?小說,散文,干貨,還是說明文,論文,心靈雞湯?
先看看什么是素材吧!
百度上的是這么解釋的:
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這些材料并不能都寫入文章之中。但是,這種生活“素材”,如果經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和改造,并寫入作品之后,即成為“題材”了。
在沒有看解釋前,我對素材的理解只是認為素材是做PPT需要用的各類圖片圖型,還真的沒有想過寫作素材的事,現在看來寫作也是需要素材的,從解釋中可以看到,有一點是明確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而不是單單是你在電腦中建立個數據庫,然后起個名子“寫作素材”就搞定了。
在我的電腦中也是存了很多東西的,大部分是各類書籍,多是自己喜歡的別人寫的小說,比如四大名著;散文詩歌,比如《海子詩選》、《席慕容文集》唐詩宋詞也有一些;一些勵志類書,如《異類》、《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刻意練習》、《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浪費生命》……;史書,比如《史記》、《二十四史》、《明朝那些事兒》;寫作方法論的書,比如《成為作家》、《一年成為小說家》、《我的寫作回憶錄》、《非虛構文學寫作方法》……還有很多其它的管理類、如何畫漫畫、投資管理等等。
光看這些你一定會感覺,你好厲害,看了這么多書!
事實上卻是另外一個樣子,隨著存的書越來越多,我發現自己看的反而越來越少了,就好像以前喜歡買書一樣,家里書架上至今放了很多書,但很多都沒有認真讀過,估計連80%都沒有,就連四大名著都沒有讀完過,就更不要說其它的書了,有些書純粹只是看到書名而動心去買,買了后,擁有了好像自己就讀過了一般,其實不然。
現在回頭看,那些買來后從未讀過的書,只不過是我在朋友面前裝逼的門面,這個門面不要也罷,因為一本沒有讀過的書,算不上是自己的書,和一堆垃圾差不多,毫無價值可言。
這么說好像扯遠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吧,只是建立寫作素材庫,而不知道庫里都有什么,進一步說庫里的那些內容自己都沒有認真了解過,這樣的寫作素材庫形同虛設,不要也罷。?
當然,如果你非常了解你庫里的內容,能夠做到如數家珍的知道他們的用處,可以不夸張的說,這個庫才真正是你寫作的百寶箱,寫作過程想到什么,但不太清楚,就可以到百寶箱內找一找,一切都明白了。
說完了素材庫,再說哪類文章真的離不了素材吧?
當你把寫作素材上升到一定高度,好像無論寫什么都是需要素材的,如果硬要這么說,也沒有什么錯,但好像一些科幻類的小說幾乎不需要什么明確的素材,你只要把心里想到的寫出來就可能了;再或者寫個1000左右的抒情散文,也是順著你想表達的寫下去就好了,并不用管素材的事,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
我時常也想做到像別人那樣千字左右的文章,旁引博論,從古到今,國內寫到國外,天上寫到地下,從高山到海洋,真所謂上知五千年,下知1萬年,左右橫掃全宇宙,再看自己的文章只是些足不出戶的無病呻吟狀,慚愧慚愧。
有些文章沒有素材,真還是無從下筆,比如新聞,讀后感,影評,人物傳記,報告文學,說明文等等,這些真的需要先去找素材,看相關的內容,不然是寫不出任何東西的。
但有些文章似乎就沒必要提前去找素材,最起碼不用那么費心的去找,只要你留心一下生活就可以了,功夫在詩外,比如別山舉水老師的寫作,我猜他是沒有像某些人那樣建立素材庫的,他一直在用手機寫,手機的功能雖然已經很強大,但相對來說還是很局限性的。
別山的素材庫就是他的生活,而不是某些書,你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了,昨天他發布了《誰會愛著誰,誰又想著誰》,內容只是他曾經看到的三只狗,一只跑了,另兩個被車軋死了,路中軋死動物的事,連軋死人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兩只狗被軋死就死了唄,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別山卻可從中看到了高于這件事本身的東西,還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
這么看來素材源于更細致的觀察生活的觀點非常正確,每天發生的事很多,書上的,電視上的,網上的,中國的,外國的,地上的,天上的,我們身上的,別人身上的,太多太多……只是哪些才是我們真正能用到的呢??如何獲得更好的素材呢?
如果你要寫人物傳記或讀后感類文章,當主題確定了,就可以去找了,方法還是有很多的,最方便的一種莫過于百度了,當然時間和條件都允許,可以像驃悍一只貓一樣去做采訪,對于已經過世的人,去采訪他的親人朋友,去他曾生活的地方,這可能比百度所得到信息更多。
總之一點,先確內寫作的內容,然后再去找,而不是那種連寫作主題都沒有確定,就上路了,那樣的尋找不會有任何結果,就算是旅行也還是有目地的,漫無目的游行,只會讓你更加的茫然不知所措。
寫作素材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問題本身看,好像是越多越好,其實不然,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抓住那些最有價值的,能引發進一步思考的東西就好了。
另一方,素材好不好,取決于你的思考能力和水平。
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如果思想水平低下,即使有一定的生活素材,即使有一定的寫作技巧,也沒法寫出好作品。”
老舍的《駱駝祥子》只是一位朋友來老舍家聊天,隨便談起他在北京時曾用過一個車夫,那車夫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終還是受窮。老舍當時就敏感地意識到“這頗可以寫一篇小說”。那個朋友緊接著又說了另一個車夫的故事,他被軍隊抓走,又伺機逃出,還偷偷牽回了三匹駱駝。
這簡單的敘述引起了老舍非常的興趣,從春到夏,他入迷地搜集資料,構思情節,他還寫信給齊鐵恨先生打聽駱駝的生活習慣。老舍雖身在齊魯,但自幼所見舊北京下層社會的生活畫面活躍在他腦中,給了他靈感和生活背景,一部以人力車夫祥子為中心交織著北京窮苦社會世俗風情的作品很自然地構思完成了。
再看看余華的《活著》,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后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痘钪肥且黄陔S意中完成的小說,對于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
我又想起了另一部小說,英國弗吉尼亞·斯蒂芬 寫的《墻上的斑點》,這是他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僅僅只是墻上的一個不起眼的斑點,就讓作者寫了一部好幾萬字的小說,當然小說中不單單說了這一點,而是從一點出去,想到了其它很多東西,想想自己素材庫里那么多的東西,卻仍然感覺沒有東西可寫,真是慚愧的無地自容。
從這一點看,素材就是一些孤立的點,需要靠思考這條線把他們穿起來,如果沒有線,那些點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點,有了思考,把它們連起來,畫出來才構成了各種條樣美麗的圖案。
在看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他把個人所擁的錢比作磚塊和水泥,只有懂得正確的投資方法,去利用這些錢進行投資,這些錢才可以稱做資本。素材也一樣是磚塊、沙子、石灰、水泥或木料,思想是設計圖紙,寫作則是建造過程,材料再好,但沒有好的設計,只是能稱得上是一堆好的磚頭和水泥,他們永遠也成不了樓房。
所以,寫作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擁有多少素材,如果沒有好的思考能力,再多的素材也都是無意的。
無戒日更挑戰營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