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別。
如何去解決一個問題?人們要么沒有發現問題,要么在遇到問題是盲目地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盡快地擺脫問題。可是,在提出解決方案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搞清楚以下五個問題。
1.你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盡管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句廢話,我們當然想要解決問題,但的確可以看到,有時解決方案一出來,就發現它根本不受歡迎或者甚至人們根本就不在乎問題的解決與否。
就像書中所舉的例子,三位玩具廠的副總裁向一位年輕有為的程序員湯姆求助,公司如何將批發商的訂單分配給三家工廠生產,才能使總成本和運費最小?最后得出的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把另外兩家工廠封掉,只留一家工廠,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訂單都分配給這家工廠生產,費用也就隨之降低了。而隨后三位副總裁直接否決了他提出的方案,理由是董事長不會愿意搬到太平洋岸邊來,這會令他很不開心。這下湯姆反應過來,他們根本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他們既想讓董事長滿意,又想提高效率,他們根本不想去解決這個問題。無論表面上表現得如何,在他們提出他們所要求的東西之前,極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還有佩興絲自己捐出一美元解決了計算機所造成的一美分誤差,計算機無法以滿足要求的準確度進行稅收評估,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徹底忘掉用計算機這回事。有時候,忽略問題也是一種解決方案,因為想要真正解決問題的人不多。
我們常說時間會解決一切問題,但實際上是時間讓曾經的問題不那么重要了。有時候,抱著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你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2.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的定義)
有這樣一個問題:橘子,番茄,草莓,選出一個與另兩個有明顯不同的選項?先別著急回答問題,遇到問題先想著怎么去解決,往往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你真的知道問題是什么嗎?這個問題很明顯有問題,根據我們不同的思維習慣,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首先,這個問題問有明顯不同的選項,那是什么不同?是顏色?種類?大小?還是種植方式不同?如果是一位果農,那他會把蔬菜和水果分的很清楚,答案自然是番茄,因為對他來說其他兩個是水果。如果是小孩子,思維比較簡單,會以大小或者顏色來判斷,選橘子,因為只有它是黃色的;選草莓,因為它個頭最小。如果有人對蔬果的種植方式很熟悉,那答案自然是橘子,因為只有它長在樹上。不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很快地發現問題是什么。但生活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不知道問題到底是什么,或許在尋找問題的定義上很艱辛,但要知道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不要放棄去尋找正確的定義,雖然無法確定定義正確與否。
3.問題來自哪里?
搞清楚問題出在哪里,才能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不南轅北轍。我曾經經常抱怨在家里誘惑實在太多,根本無心看書學習,一會看看電視,玩玩電腦,時不時看看手機里的信息。之后我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逼迫自己去圖書館,在那樣的環境下,我確實“老實”了許多,效率也提上去了。但隨后又出現了問題,圖書館離我家遠,來回車費不少,我也不能天天去啊。雖然我可以像大神們說的那樣投資在自己身上的錢不能省,然后繼續去圖書館工作學習,但我確實想到了一個兩全的辦法----在家里營造出圖書館的環境!于是,我把客廳的一角騰出來,又買了書桌,臺燈等等。我想這下總歸解決了問題了吧,但是依然沒有解決問題!我還是像以前呆在家那樣,垂頭喪氣的我始終認為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環境,在家布置得再怎么像都不及圖書館。可是后來我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我一直被環境這個詞所牽引,卻沒有留意放在書桌上的手機。誠然,我會時不時地去玩手機,而不能專心于眼下的事情,在家的安逸的環境里,更是會拿著手機玩一下午,而在圖書館里似乎有人會督促我一樣,不會過長地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所以,問題根本就不在環境,而在于自己沒有約束好自己,甚至只要把手機放遠些,情況也會好一點。問題出在哪知道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只要把手機關機或者設個番茄鐘就好了。特別是設番茄鐘時,25分鐘的時間會給我一種緊迫感,促使我去盡快完成手里的任務。這個我自身的例子還讓我明白了,其實有時候大多數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在出現問題時,人們往往會客觀地看待,而不會將問題轉移到自己身上。
4.問題該由誰解決?
問題的定義解決了,問題出在哪里也解決了,之后就是該由誰來解決?或者說誰是問題的參與者?書上有一個例子,是說班級里的學生無法忍受個別吸煙同學在教室里吸煙時的煙味,這讓他們很難受。而他們的老師卻習慣了煙味,因為他從小就待在祖父身邊,而祖父也一直吸煙。來看看這個問題的參與者,老師習慣了煙味,很明顯這不關他的事,所以參與者只有吸煙的同學和苦苦忍受煙味的同學。這樣一來,老師讓同學們自己去解決問題。于是,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中還笑場了幾次,最后吸煙的同學終于搞明白了,其他同學忍受不了煙味這個事實。最后,吸煙的同學同意不在上課期間吸煙,轉而帶來一些小零食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開始學習一些不那么令人討厭的社交禮儀。這樣問題就解決了!而老師本可以以自己的地位權威發布規定,不允許在課堂上吸煙,如果這么做,那雙方都會鬧不愉快。而老師明白自己并不是問題的參與者,就不要越俎代庖了。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在隧道末尾掛上標語,你的燈亮著嗎?這樣一來,司機既不用擔心自己的車沒電,也可以安全行車了。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提醒比復雜的解決方案更有效。問題的參與者是司機和乘客,所以只需小小的提醒就可以讓他們引起注意。如果別人可以妥善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就不要越俎代庖。
5.問題的解決方案還有問題嗎?
問題都已經解決了還會有什么問題?當然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百分之百解決了問題。就比如我剛才自己的那個例子,我關閉了手機,或者把手機鎖起來,雖然看似解決了問題,但萬一真的有什么緊急的事需要聯系我呢?我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把目光轉移到電視上?現在網絡很發達,萬一我的學習資料在手機上呢?即便我使用番茄工作法,但萬一跳出來我需要馬上回復的消息,破壞了番茄鐘怎么辦?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是下一個問題的來源,要真正理解問題,那至少對自己的解決方案提出三個可能出錯的地方。問題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我們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只能把可能存在的問題縮小再縮小。
但是,我想只要我們在積極地尋找問題的定義,在提出解決方案之前,先問自己問題出在哪里,該由誰解決?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我想解決方案就出來了。最后,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如果給我一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先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一旦清楚了問題在問什么,剩下的五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