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人都討厭被掌控,這可能和自尊有關系,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面都覺得自己應該和別人不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和一幫同伴相比,成功的那一個,應該是自己。
所以從小時候開始,父母耳提面命地告誡我們應該這樣,那樣子做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是有抵觸的:憑什么要這樣,憑什么我就不能買學校門口的零食,憑什么我每天必須要十點睡覺,憑什么上課的時候不能講空話,憑什么初中時候的愛情叫做早戀,是應該被禁止的。
很多人把年輕時候不切實際的所謂理想,叫做中二,也會有人告誡,當你人到中年,有了在乎的人,有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你會后悔年輕的時候并沒有好好積累,你會后悔沒有這么早走上一條規避風險的道路,導致你現在一事無成,碌碌無為。你會后悔自己這么晚才意識到自己不是比爾蓋茨不是喬布斯不是安迪沃霍爾不是吉賽爾邦臣,老天并沒有給你任性的權利,泯然為眾,其實是你一開始的宿命。
或者也有人堅持自己是被選擇的那一個,堅持著耕耘自己的那一片領域,將其看作自己的使命,這種耕耘,其實其本質用兩個字來說,可以是“掌控”。
我們很早就知道,科學研究的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找出主要的變量,按照重要性排列,首先控制其他的不變,研究想要研究的變量和結果的關系,以驗證或者否定你的猜想,運氣好的話,我們可以找到結果真正的影響因素,那就成了定理。運氣不好,或者遇到復雜的系統,就會有不同的理論學派交織在一起,這些不同的學派,可能會得到一個統一的理論,比如量子力學里面,光的波粒二象性,而更多的,就依然分散著,等待著這個領域更多的開墾者,畢竟,未知的東西才是最迷人的,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那種未知感構成了很多人開墾未知領域和嘗試的最大源動力,如果告訴你,你中年的時候,將會泯然眾人,領著不多不少的工資,過著大多數人的生活,你現在的折騰,其結局其實就是這樣。那可能很多人會放棄折騰,開始享受人生。
我們從未放棄過對掌控的嘗試。
掌控自我:我昨天吃了一頓大餐,為了控制體重,今天必須少吃一點。
掌控別人: 我覺得你別這樣子頹廢下去了,你看看那個誰,年薪已經這么多了,你就不能上進一點嗎?
我們也試圖擺脫別人對自己的掌控。
“哎呀,這個我會做完的啊,讓我打完這局魔獸,我知道我知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deadline出奇跡嗎,最后肯定會完成的啦,別急?!?/p>
掌握了更多資源和話語權的人,更會盡力掌控自己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資源,掌控自己的話語權,哪怕這些需要更多的經營。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動物,所以也終究擺脫不了被掌控,和掌控別人。
但是人類社會美好的地方,就是人會反抗。就好像看歷史,朝代更迭,看藝術,一個主義隨著一個時代達到頂峰,看科學,一波洪流接著一波洪流滾滾向前。那種復雜感,讓人迷戀,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和未知,讓人淪陷。如果每個人的心中都只有穩定和滿足,那其實歷史的篇章并不會那么精彩,那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而人這個個體,美好的地方,就恰恰在于他們的不理智,人多脆弱啊,有軟肋,會暴躁,會哭,會感覺孤獨。
你看《機械姬》里面,最后你說人工智能贏了,是因為機械姬沒有弱點,它沒有愛,所有它表現出來的,只是為了讓男主人公認為它愛上了他,是啊,一個自由父母雙亡的程序員,沒有女朋友,滿身的弱點,遇到了一個每一個設計都針對其弱點的“機械姬”。
“我已經設計好了所有的圈套,就等你進來了?!?/p>
所以機械姬可以不擇手段地達到它最后的目的。
而人類,畏首畏尾,瞻前顧后,脆弱不堪,收到法律的限制,道德的桎梏,所謂的大數據瀏覽器的分析,其實并不比機械姬智商高了多少。
這種缺陷,或許是人類相比于人工智能的弱點,但辯證理論告訴我們,弱點也是某種角度的強項,這是人類可愛的地方,是每一個人區別于另一個的地方。
我們可以通過精確到克的掌控,做出味道完全一樣的麥當勞,但是壽司店里,那種手捏的壽司,每一個和另一個一定會有不一樣。
那種不一樣,其實酷斃了。
【原創,轉載聯系作者】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