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或多或少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近幾年才成為人們慣用的詞語掛到了嘴邊,常常被提起。究竟什么是儀式感,在我的意識里,它其實就是賦予某件事情的一種重視程度,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被人們遵從的包含特殊意義的一種形式。
儀式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人們對某些事情、某些行為的認同感和主觀感受。大到結婚、喪葬的儀式,小到畫個淡妝、穿得體的衣裳。
我們大多數的生活都是每天重復著普通而平凡日子,當你回憶以往的過去,你會發現,儀式感的存在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儀式感具體體現在某個日子、某個事情、某個事件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覺得人生苦短,所以就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儀式感,并且有意識的影響和培養著增強下一代的儀式感。
儀式感讓家的節日氣氛更加濃烈
我之所以是一個特別重視儀式感的人,是因為我們姊妹仨從小就生活在父母都是儀式感很強的家庭里。
每個節日到來之前,父母都會提早幾天開始籌劃、采購和準備,從而使得家里的節日氣氛比其它家庭要來的早一些、濃郁一些,而這無疑給家里樸素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和歡樂。每當這個時候,我們便盡快進入自己的角色,為節日的到來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穿新衣服這是家里歷來的規矩。大人小孩從里到外,從頭到腳。大年初一都要煥然一新。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給我們準備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父母老了,我們給父母準備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不但過年準備,過生日也要準備,這是必須的,幾十年都如此。
過年大掃除則是家里對待每年一度春節最為重視的一件事情。從記事開始它就是必須履行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每到快要過春節,父母就會選一個好天氣,把所有的床上用品全部拿出去掛滿整個繩索,曬到太陽底下;桌子板凳所有的能搬動家伙什和擺設,包括墻上掛的鐘表、掛歷、年畫,窗子上的窗簾、隔斷的簾子,還有床底下的鞋箱子、書箱子等等通通都要搬卸一空,直到完全沒有藏污納垢的地方為止。
我們頭上裹著毛巾,帶著口罩,手里拿著綁著掃把的長長的竹桿清掃墻壁上的角角落落,把那些經過一年時間積攢下來掛在房頂屋角的灰塵、煙串、蜘蛛網全部清掃干凈。然后爬在地上,打掃床底下、柜子底下、挨墻的桌子背面等等平時看不著摸不到少有接觸的地方等等。
打掃完以后,最大的工程就是用抹布開始擦窗戶擦門擦家具。擦玻璃擦窗欞是最艱難的環節。那時候家里都是燒煤生的爐子,所以窗子糊的的很,而且那時候沒有洗潔精,全憑洗衣粉和熱水來除去油膩。這些難度系數較大的工程基本是我來承包。久而久之,我都總結出一套擦拭門窗的辦法。
傍晚將已經晾曬了一天的被褥拍打蓬松,換上潔凈的床單被罩,聞著有太陽味道的被子,感覺一天的辛苦都沒有白費。一家人坐在一起望著窗明幾凈的玻璃和打掃整潔的房間,享受勞動成果的那種喜悅的感覺久久都不能忘懷,每每想起來都是那樣溫馨。
每年清明時節父母親都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大伯去掃墓,順帶看望爺爺的好友和叔叔侄兒們,這是幾十年來形成的規矩。就在父親去世的前幾天,還因生病不能前去給爺爺奶奶上墳唏噓不已,叮囑弟弟一定要回老家去一趟。父母親走后,弟弟每年一如既往的回老家去給爺爺奶奶上墳,看望叔叔和堂兄弟們。
端午節要追溯到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時期,街上有賣粽子的,因為太貴,親戚朋友又多,父親每年都要買回粽葉、大棗、葡萄干、花生米,自己學著包粽子,最后讓我也加入包粽子行列,直到包粽子都包厭煩了,粽子已不再是稀罕物的時候才停止了包粽子。就為過節送親戚朋友要有個過節的氣氛和過節的樣子。
至于中秋節吃月餅那就更不用說了。買上各種月餅圍坐一起,吃頓團圓飯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家里誰開會赴宴聚會奔喪,都必須穿著與場合氣氛匹配的服飾去參加,這是打小父母就言傳身教給我們的起碼禮儀。一方面是對對方的尊重,一方面是與自己的身份相匹配。這也是一種強烈的儀式感的表現形式。
儀式感使得每個值得紀念和懷念的日子都成為美好的回憶
我特別愛照相。因為遵從自己的儀式感,我買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飛利浦照相機。每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都會為父母、姊妹、兒女進行拍照留念。當時他們都認為是不以為然的事,現在翻看照片,才感覺是它是那么的彌足珍貴。每每看到它們,都會勾起大家對往事美好的回憶。
我和父母每次出行,都會為父母留下美好的瞬間。杭州西湖、蘇州園林、上海東方明珠、南京中山陵、北京長城好漢坡、鳳凰古城山寨、張家界最高電梯都留下了父母的身影。對日常生活點滴也都記錄下來,父親看書、打太極拳、修剪葡萄,母親澆花、打牌、健身器材鍛煉。父母走了,每當看到這些照片,就像看到了父母慈祥的笑容。
對兩個孩子的記錄那就更詳細了。兩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一歲以內,每月照一張像,一歲以后每年照一張;三歲、十歲、十二歲、十八歲都照的寫真。兒子的十八歲成人禮照還是我硬性拉到影樓去照的。而它們最后都成了兩個孩子到學校讓同學羨慕、讓他們感到驕傲的談資。
兩個孩子滿月的小腳印、寶寶日記……這在現在看來都是無所謂的事,信手即可拈來,可是對于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卻是不可多得的紀念。
至于有了孫子那就更更不用說了!第一次在他娘肚子里去影城看電影、第一次在醫院里洗澡、第一次進影樓拍寫真、第一次進醫院看病住院、第一次去早教中心體驗教學、第一次刷牙、第一次自己吃飯……哦,還有第一次干了“壞事”掰斷我的老花鏡腿腿時,我批評他的表情等等,所有在我這里經歷的第一次都留下了印記。
儀式感為自己的生活增色添彩
儀式感的存在讓每個人會有與眾不同的生活,它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升華。因為人生總有一些特別的時刻,需要有所記憶有所回憶,回想往事時覺得那段美好光陰沒有虛度。
我的儀式感存在于我生活的每個階段。對于自己來說最值得回顧懷念和記憶猶新的是,自己曾隆重的給自己過了一個生日。
1983年10月22日?寶雞?下午 放學以后,我一個人漫步在寬闊的大街上,仔細的看著過往的車輛和街上的行人,好想把整個世界所有都看一遍,好像明天地球就會發生變化,世界就會改變模樣了一樣。
我先去影樓(那時候叫照相館)照了一張二十二歲生日紀念照,買了一個小蛋糕和一杯飲料,坐在那里過著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生日,有生日的喜悅也有對以后生活的茫然。又去商店買了一堆蝦條、卜卜星、浪味仙等零食,到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看完電影,回到宿舍才神秘的告訴舍友:今天我生日!
就這樣,我超有儀式感的慶祝了自己作為一個姑娘的最后一個生日。
當人們還在為照相感覺是一種奢侈的時候,我每年在我生日的時候都會去照相館照一張相留念,從黑白到彩照,從普通照到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歲的寫真照。去年五十五歲退休同事、閨密、孩子們分別給我辦了生日宴,舉行了劃時代的退休儀式,從此我的人生有了另一個新的起點!
祭奠儀式讓我們不忘感恩
父親于五年前去世,每逢春節?端午?清明?中秋和父親的生日、農歷十月一日寒衣節,我都會給父親買些祭品獻在供桌上,斟三杯酒給父親,點燃三根香插在香爐里。以前別人燒香磕頭,自己不以為然,還認為是老套的迷信。自從父親走后,我才感受到這是一種寄托哀思的一種方式,是對父親的一種感念。
年初母親也隨著父親走了,我依然如故,前往老家去祭奠父母。
今年中秋節,沒有回老家。我包好了餃子,將手機里的父母合影擺放好,在父母像前,擺了兩碗餃子兩雙筷子和月餅,叫上女兒,給爺爺奶奶磕頭。
我是無神論者,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只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孩子們也遵從這些禮教,培養一些儀式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對傳統的東西應當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培養和增強人們的儀式感,把儀式感提高到精神層面來認識,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有趣、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得過且過、日復一日過無趣無味無聊的日子。
當你的生活有了儀式感,每個節日、每次出行、每次聚會你都去精心穿著和打扮一番,得體的衣裙、清新的妝容、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會讓你更多的感受生活的無限美好,世界的曼妙無比。那么多煩惱沒有了,那么多憂愁也就沒有。
儀式感會讓你的生活與眾不同,會讓你每個看似平凡的日子都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