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尼采計劃第139天
寫長篇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了,因為在實名認證的時候發現了點問題。因為實名認證的事,可能要等到回國之后才能簽約。也好,命運或許在暗示我稍安勿躁,把想寫的短篇先寫好,再積累積累,以更加飽滿的狀態開啟我的長篇網文之路。
今天讀《認知覺醒》,不似前兩天那般讀不出滋味來,讀到后半本講具體的實踐經驗處,真有醍醐灌頂的覺醒之感:我之前做了多少徒勞無功的事情啊!
更多感悟我已經記錄在了微信讀書的閱讀筆記上,在這里我就單將和明采計劃有關的部分拎出來說。
明采計劃開始之初,詣在用量化的形式衡量自己每天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以及時間抓緊程度,但是現在已經流于形式,每日只是像寫流水賬一樣打個卡,實際對內心的鞭策已經停滯了很久。看了《認知覺醒》,像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讓我明白自己每日復盤其實是個很良好的習慣,只是沒用利索。
而之所以身懷利器卻越用越鈍,是因為沒有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根據《認知覺醒》介紹,人們做事,需要把自己置于拉伸區,也就是走出舒適區,但是還沒達到困難區。而我為了明采計劃能獲得高分,每天都瞄著六個小時的專注時間。而事實上,我如果有一到兩天達到六七個小時,接下來的日子必然會松懈好幾天。但是如果每天的專注時長是四五個小時,那么可以很多天都是四五個小時,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線上看,后者效果不一定比前一種差。
同時,我每次專注時間有三個檔,如果我每一次都想專注兩個小時,那么中間肯定會有分神的時候,還不如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集中,然后將每個小時的專注力開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