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擁有大量物質財富的大佬,除了物質財富、社會地位外,跟普通人的差別究竟在哪兒呢?物質財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持續不斷地交換獲取來的。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別針為什么能夠通過多次的交易換到別墅?因為每次一交換的過程都能滿足對方的需要。那些跟你交換過的人知道跟你交換不會吃虧,就會產生「信任」。這種信任,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跟你合作,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時,一定要問自己:我做的這件事,是在「積累人脈」,還是在「消耗人脈」?是成人利己,是利他,是共贏,還是損人不利己?
比如,你每天看到我寫的內容,里面的某些思考或許會對你當下遇到的難題有些許的啟發,這就是一種利他,是一種積累人脈的過程。在這種利他背后,我每天通過讀寫,也在持續提升我自己的認知,這樣的分享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利己,這就是共贏。
當然,在你的朋友圈里還躺著另外一類人,經常性地發廣告,一發就是好幾十條,達到刷屏的效果。你原本想著看看別人的朋友圈,他的刷屏侵害了你的權利,于是你就會屏蔽他,甚至是拉黑。這類刷屏的做法,就是消耗人脈資源,純粹的利己。
所以,積累人脈,背后是一種利他思維。如果萬事萬物都極致地利他,是不是就意味著積累的人脈越來越多呢?答案是否定的。
曾經有一位朋友,會找我幫一些小忙,畢竟只是順水推舟的事兒,也不會太麻煩,幫了就幫了。隨著幫忙的次數變多,這種幫忙對這位朋友來講形成了路徑依賴,幫忙的難度越來越大,對我當前的事業發展方向沒有任何助力,是純粹地消耗。
這種損己利人的事不是長久的買賣,說白了就是對方在占我便宜。從對方的角度看,他干的是消耗人脈的事兒,并沒有利他思維,人脈關系就這么傷了。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全責,為了自己階段性的目標而利他,短期看是共贏,長期看是利己,只不過這份利己背后全部都有利他的影子,這就是「得道多助」。與之相反的做法,就是「失道寡助」。
價值觀相近的人為什么能夠長遠地走在一起?因為彼此走的道路相通,彼此在各個階段的利益交換都可以實現互補。這種利益層面的價值交換實現合作共贏,才是維持關系的基礎。
而價值觀不同的人,交集往往會比較短暫,各自想要達成的目標不同。只要短期的合作共贏實現各取所需,彼此在對方那里留下較好的口碑,就夠了。畢竟,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