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悟空傳》里說孫悟空是魔,但,也就只有一個孫悟空,在不認命的折騰。
孫悟空這三個字被消費了這么多年,仍然能喚醒人們內心的燃點。
他做了所有人都不敢做的事,我們都想要反抗,但是我們都不敢。
長久以來,總會有那么些人攔著你,告訴你這條路不能走那條路走不通,告訴你某某主義是毫無謬誤的金科玉律。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真的是對的嗎?
1
“一萬小時”法則自從出現以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
原話是“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繼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超凡。”
為什么這個法則一經推出就會受到歡迎?盡管作者本人沒有說,但是很多人把它解釋為一種承諾,認為在這個行業,我只要做到一萬小時的練習,就能成為該行業或領域的專家。
只要1萬小時練習,就有了成為行業杰出人物的希望,無論天賦、出身。
于是你怦然心動,感到屌絲的人生終于可以開始逆襲。1萬小時給出了量化標準,可執行的方向。
然并卵,根據正常人的心理:“如果我要花上一萬個小時的勤學苦練,才能真正成為這個行業或領域的專家,那我為什么還要去試呢?”
也就是說,很多人實際上會對此望而卻步。
正如會有人說“如果有人愿意花1萬小時去做同一件事,我認為他一定有病,心理不正常。”
一萬小時是特性,很多人把去做這件事的重點放在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特性上。
2
學習是反人性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誰特么不想過“白天休息得好,晚上才能睡得香”的日子啊,我就是不想努力,只想舒服,可不可以?
這都是一種選擇。
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萬小時法則,不符合心理預期。而且在很多方面,它其實是錯誤的。
3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能力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最低1萬小時的標準。
比方說,優秀的專業演員專業技能習得時間往往是3500個小時,記憶類專家的技能習得時間只是數百個小時。
其次,成功與練習時間并不完全成正比。
比如說優秀科學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一些體育項目會對身高與身材有要求,這類身體上的特點差異,更不是時間和簡單的練習可以彌補的。
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成功,而且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再次、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呈正相關,這一點也取決于練習方法。
我們身邊不是有很多看似努力、其實沒有成就的人嗎?
練習時,我們是根據效果調整策略、有針對性與技巧性,還是每天只是機械式的花上幾個小時,只為達到“1萬”這個目標?
其間的差別就是“高級新手”、勝任者和專家的區別。
第四、根據沙堆悖論,如果一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不是堆。
以此類堆,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萬粒沙子還不是堆。
對于這個悖論,如果我們說“一萬粒沙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萬粒沙組成的就不能稱之為一堆沙,這樣來區分9999粒沙和10001粒沙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需要設定一個可變的邊界,但這個邊界值是多少呢?并不知道。但顯然,最初設定的“一萬粒沙是一堆沙”作為知識的價值就被削減了。
同樣,在沙堆悖論的視野下,1萬小時定律的價值也就這樣被消解了,成為專家的時間往往隨著不同的專業領域而變化。
4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1萬小時定律是錯誤的,是不準確的。但是它又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歡呢?
因為在這其中包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任何行業領域,想要成為一番事業、成為行業杰出人物,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經歷多年的練習。
也許并不是1萬小時,但真的要花很長時間。
它給了普通的你我向上走、希望成為某個領域專家可執行的方向,給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時常會感到迷茫、越來越焦慮。1w小時法則這個可量化的標準,或許會讓你不至于墮落、而是有希望的前進。
山本耀司說:“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人生。
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我相信1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
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