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萬小時理論
著名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暢銷書《異類》中提到過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這個概念在現實世界中廣受推崇。
我們來看看那個風靡的“一萬小時理論”究竟是什么?
一萬小時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可以從平凡到卓越。
這個概念可謂是廣受推崇,仿佛是只要練習一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先者的希望,不管天賦還是出身,屌絲人生可以逆襲,人生一片光明。
于是,很多人開始狂熱推崇并成為一萬小時理論的踐行者,當初自己在閱讀原書《異類》時,沒有太去追究這個一萬小時理論的來龍去脈和說服的邏輯。
隨著后來閱讀和思考的深入,也有很多學者開始質疑“一萬小時理論”。稍有留意的讀者可能就會注意到,格拉德威爾對于”一萬小時理論“的引用可能忽略了些什么。
“一萬小時理論”開始成為一部分人不能成為領域內的專家或杰出人物的借口,因為我沒有那么長時間的練習啊,所以我成不了專家。另外一些盲目追尋者則認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大量時間在某個領域或者某個技能上練習,就一定可以取得跟那些杰出人物一樣的成就。
以上兩種心態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理寫照,前一種心態成了自己不去行動花時間去做一件事情的絆腳石;后一種心態在自己做一件事的過程中,不斷告誡自己只要我肯努力,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達到那個水準。
那么我敢說你這件事是十有八九做不成的,因為當堅持成為你去做一件事的理由的時候,你根本不可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即使可以完成,但也不可能達到杰出的水準。
2 ?理論的由來
實驗結果表明,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成正比,而一萬小時理論這個概念的一萬小時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197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合作者威廉·蔡斯發表了一篇關于國際象棋大師和新手的比較論文。后來,艾利克森參考西蒙的十年定律,并闡述了音樂學院學生的研究成果發表論文,后來被格拉德威爾在其書中引用,演繹出一萬小時定律的實驗。
3 ?沙堆悖論
后來,這個理論廣為流傳。埃里克森出書還特意說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實是被格拉德威爾誤用。
其中可以辯駁“一萬小時理論”的一個有趣思想實驗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論”
沙堆悖論(Sorites paradox):一粒沙子不是堆。如果一粒沙子不是堆,那么兩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兩粒沙子不是堆,那么三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一萬粒沙子不是堆。
這個思想實驗的巧妙之處恰是巧妙的辯駁了“一萬小時”這個固定的邊界。于是在沙堆悖論的視野下,一萬小時定律的固定邊界便被消解了。
4 心得體會
寫這篇文章,并不是要否定要做成一件事情(或練習一項技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因為我認為一件事情能否做成,一個技能能否掌握出色,花大量時間練習只是達到高水準的一個必要條件。
也許有時候一些名人的結論并不可信,有些概念甚至存在誤用,這時候也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其實我們學習那么多知識,學會不斷思考,并不是為了向別人展示我們多么厲害,而是在面對一些觀點的時候可以冷靜地客觀看待,避免盲從。
還有就是學到的知識越多,被騙的機會越少。
以上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心得體會,更多對于“一萬小時理論”內容的研究,我還會跟大家繼續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