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很多親密關系雙方,分別是回避型依戀者、焦慮型依戀者。在對待親密關系伴侶中,兩者思維行為截然相反。格格不入的兩者,為何強烈相互吸引?為何在一起后又彼此傷害?
兩者基本定義:
愛因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測驗,從嬰兒和母親的研究中界定了親子關系的三種基本類型:
安全型關系(securely attached)。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焦慮-矛盾型關系(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回避型關系(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兩者反應模式:
回避型依戀者和焦慮型依戀者,在應對來自外界的傷害時,兩者會體現出的固有反饋模式,這種反饋模式和第一次情感傷害有關。在應對第一次傷害時,兩者采取的反應機制是不同的。
反應機制的影響因素有兩點:情緒和理智。情緒就是開自我視角、理智就是開第三者視角。情緒背后代表的人類的生存繁衍,情緒必然是由性為源動力發展起來的,更加具備天然屬性。嬰兒生來就有情緒反應,后天才能培養出理智反饋。理智的背后是生存,所以老年人生存意識更強。俗語說“人老精”,無非是反應中理智的份額已經大大超過了感情。
有了兩點論,回頭在看兩種依戀類型的人,在應對傷害的反應:
在面對最初的情感傷害時候,焦慮型依戀會先在理智現上加一個情緒的鎖。在出現第一反應時候,先表現出來的情緒的本能反應,而理智暫時被屏蔽。可是,后期理智會反撲。于是,再次受傷,對親密關系的判斷會出現懷疑。于是,理智會通過不斷地自我測試,測試的手段是情緒化的互動。
而回避型依戀的反應恰恰相反:
在最初收到外部傷害時候,回避型依戀者會選擇特別理智的反應,即無反饋。此刻,情緒會被加上一把理智鎖,這個狀態下,情緒是毫無反應的。可是,情緒仍然會反撲。于是,在后期收到的傷害時候,情緒鎖會加在理智線上。外化的表現就是,用情緒化選擇,替代理智分析對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遇到戀愛問題,通過換人來解決,往往就是這種內在邏輯的外化。
兩者吸引的原理:
回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兩者的反饋機制剖析之后,彼此強吸引的原因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用一句話來說,當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相遇時候,彼此就是遇到鏡面中的自己。粗淺地用理智和情緒,來歸納兩者的外表和內心。回避型依戀者,外表給人看起來是理智型的,因為他從不給人親近,從不敞開心扉。可是,真實內心,確是非常情緒化的。焦慮型依戀者,外表給人感是很情緒化,比如熱情和冷酷,愛憎分明。可是,內心深處的判斷標準,卻是理智主導的。二者相遇時候,分明對方就是自己的鏡像。如此看來,即便彼此無任何交流,也是正負極般的吸引,連雙方自己都無法意識到原因。
第二個問題,既然強吸引,為會出現在走入親密關系中,彼此的深深傷害?這個就更有趣了。一句話描述,就是期待對方反應,按照自己反饋模式來進行。其實,普通的關系中,上交選擇權,是常見的方式。可是,回避焦慮兩者,交換了選擇權,彼此會發現,對方的選擇反應模式,會讓自己痛苦不已。自己期待對方改變,期待的方式,又是對方恰恰最不能接受的方式:焦慮者會通過不斷靠近,來確認關系存在,可回避型最害怕別人對自我世界的入侵,這讓他們感到無比痛苦。而回避者,通過行為上疏離,用各種非直接的反饋,來確認關系存在。這種行為,在焦慮者看來,就是關系破裂的征兆。二者,相愛相殺,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