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在we plus有趣靈魂社區召開的閱讀私享會主題是:縫不起來的童年。看看小伙伴們都分享了什么跟閱讀和童年有關的故事。
Lily:
我最初想到這個是因為白巖松在(朗讀者)里面朗讀的不譜曲的歌詞,《長大回家》,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可是我們長大了,童年回不去了,縫不起來了……
? ? ? ? ? ? ? ? 小徑山溝里,蜿蜒到村子;
? ? ? ? ? ? ? ? 這是童年路,讓我常憶起。
? ? ? ? ? ? ? ? 小學河那邊,梨花路兩邊;
? ? ? ? ? ? ? ? 繞過菜籽壩,還得淌淺灘。
? ? ? ? ? ? ? ? 小山傍河灣,玩伴星期天;
? ? ? ? ? ? ? ? 牧羊又捕魚,野炊鬧得歡。
? ? ? ? ? ? ? ? 小屋炊煙起,避過風雪雨;
? ? ? ? ? ? ? ? ? 多少歡和樂,在那童年里。
陳f:
童年早已不再,韶華隨風而逝;縫不起的童年,回不去的青春,所以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懷舊的詩歌散文集———《雍正王朝》
大家好,推薦這本雍正王朝呢,是lily讓我出于對主題的考慮。然后想起的過往,我翻了這樣一本書叫雍正王朝。相信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這本書,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一共上下四冊,看了以后呢,第一感覺非常激動,感覺很像很像當下。
還有一本書,推薦給大家,我現在正在讀啊,這是一本小說。兩個字《秦吏》。我以前呢,看過一本書是歷史書,大概上下六冊大秦王朝實在是看不下去,太枯燥了,后來找到這本。這本是一本小說,很有趣,他能解釋你很多的疑惑在兩千兩百年前。一個只有三百多萬人口的國家,一個原始的農業國,以自己的力量組織了一支六十萬的軍隊去遠征,而且是長達兩年。同志們有沒有好奇過,到底為什么他們怎么做到的。這本書會告訴你一個政權的組織形式,一個國家的形勢他會有怎樣高度的機密怎樣高度精密。去完成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我看完了以后呢,其實很輕松,但是很感慨,因為。我們曾經創造過非常輝煌的文明在秦以前。我們叫“一漢抵五胡”。到了漢代是“一漢抵三胡”。到了近現代,也就是從公元1840年開始到現在就是一個胡人,我們說的外國人可以打敗十個中國人。為什么我們國家會默認成這個樣子,中華民族復興怎樣做。你可以看看這本書,想一想。一個法家治國的國度會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流傳了兩千年的儒家思想是不是有它的缺陷。說的好像比較深奧的太深刻了。
Cecil:
推薦羅斯金 《芝麻》。
我是在英國讀的大學,開始想學習心理學,后來實在太累了,實在讀不下來就放棄學文科轉去學理科了。國外大學文科閱讀量,是500頁左右的書,一個禮拜要讀3到4本。如果你不讀的話,然后在老師講課,你就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么,那么接下來考試你們要考什么上課你也回答不了問題,所以你的分就會特別特別的低。
另外,讀書要讀跟你不同的觀點,而不要總讀跟強化了自己本來就有的觀點。
讀書要從作者的角度來讀,你要明白作者為什么寫這本書,那么他寫這本書的背景是什么?這樣你就能夠從一個全方面去了解這本書,而不是單純的我看到文字,情節,文學手法
Cherry:
當時Lily給我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特意查了一下,原來是本書。評論說是“一部比電影還要好看的圖像小說,一次重訪傷痕童年的治愈之旅。”我想今天之后我會去看看那本書。而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傷痕,卻也像一線裂縫,在我封存了那個階段所有的人事物之后,又不斷漏出童年點點細碎記憶,明亮溫暖,卻又無法拾起。
唯一想烙下“童年”二字標簽的地方是老家,那是皖西大別山下最窮的一個縣。當然那只是別人的定義,我從來沒有覺得我們那貧窮過。有山有水有人煙,人家一粒粒安放在半山腰,每戶都統帥著一片良田和幾個山頭,富饒得很。一磚一瓦壘起來的房屋,都是出自自家人之手,除了為了把重材料運上七拐八拐的山腰深處的家門口之外,很少叫工人,唯獨澆樓頂時叫上街坊鄰里,說是幫忙,其實設酒殺雞款待,宣布新居落成,相當于辦了喬遷喜酒了。我很樂意稱如今鄉下的房屋為別墅了,一個個都是三層小樓,卻又不像城里一樣拍成一排,風格化一整齊呆板,而是各有各的洋氣。我很難想象老家的新居那棟三層小樓完全出自姥姥姥爺和大舅之手,從老屋遷到前頭新屋的時候還有些恍惚(新屋建在老屋前邊稻床場上,一大塊空地),卻也漸漸開始歡天喜地穿梭在我童年里眼里最宏偉的工程和最依戀的故宅之間。
好了背景性的交代該打住了,一時竟沒剎住車,言歸正傳,畢竟大家是來聽故事的。
童年的記憶大抵就在這塊范圍里,可能多一座山頭、多半畝稻田什么的,但故事里的人和物,始終都是那么幾個。
每年放暑假了會回家小住,幾乎成了那個年代沒什么旅行機會的我唯一熱烈期盼的時光。若是冬天,哥哥會帶我放炮,去前頭灣里花上十塊錢就能拎滿滿一紅塑料袋的炮回來。沖天炮摜炮擦炮魚雷呲花,什么都玩,只有一串紅的鞭炮和大桶煙花那種我們小孩玩不來,一般不買。像將擦炮丟在母雞腳邊嚇唬的伎倆都已經不帶勁,哥一帶就帶我玩大的,炸蛇洞鼠洞兔子洞,將幾只“雙虎”點著了全塞洞里,等待著那幾聲悶響和飛出洞口的沙石。現在想想當時膽兒也真夠肥的,幾聲炮響根本造不成殺傷,最多驚醒深處冬眠的洞主張牙舞爪撲出來把頑皮的熊孩咬得哭著過完這個年,但要是驚擾了這里沉睡的老祖宗,可就不是哭著過年這么簡單了。雖然我從不怕也不信,但奇怪的是總有個洞,無論什么炮點燃了扔進去全都不帶響的,只見飄出青煙,從來不聽悶聲。不知道說到這是不是應該后背發個涼,但那確實是我童年,一個未解的謎。
說起來可能你不信,但我有一個從五歲就樹立的愿望,就是一定要目睹一次殺豬的場景,可每年不管前一夜如何苦苦哀求媽媽早晨起床捆豬的時候一巴掌把我拍醒,可每一年我都是一覺睡到醒來吃豬肉。只有一次,我夜里忽然醒了,聽到窗外有人聲,還有豬的哀哼,殺豬都是臨晨三四點,為的是讓早起的附近村民都能來買上一塊最新鮮的豬肉。摸聲音當時外邊的人還不少,估計合力制服一頭兩百多斤重的龐然大物也不是件易事。我瞬間醒了,蹦下床找拖鞋就準備拉門出去,試了兩把卻發現門被媽媽鎖上了。我憤憤然,氣鼓鼓倒回床上,聽著外頭的動靜。那動靜真漫長,真嘶啞,真窒息,那豬估計從被人打開圈門到放下案板就一直在哀嚎,從疑惑到掙扎,從驚恐到絕望,從顫抖到抽搐,然后從繃緊到松弛,從強勁到遲鈍,從劇烈到偃息。可以說,這個過程是可怕的,就算不鎖上那道門,我也會轉身逃走。那個后半夜是如何在撕扯中再次入眠的我已經不記得,只是突然有點明白了為什么每年殺豬姥姥從不參與,都是留在房間里,等外邊沒動靜了她再出去打理著分肉賣肉做飯。畢竟養了一年的豬,一天天喂出來的,怎樣,都是有感情的。
下面要說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共鳴啊,我覺得很奇怪的。就是當你在外頭流了血受了傷,非但不會緊張,反而會很期待地拿回家給家里人看。(此處捂臉,可能只有我有這種心理吧)有年夏天,也是我曬的最黑的那個夏天,天天中午太陽升到頭頂,就到了我開始表演的時候了。在稻床上狂騎自行車轉圈啊,拿著樹枝子在地上瞎劃拉畫畫啊,日中天偷了哥哥的釣魚竿跑到塘里靜坐釣魚啊,反正一切都按照最瘋的強度最大的來,是黑了,但也就是那個暑假我的個頭竄得最多(后來好像就沒再長過了,暴風哭泣)。力不盡,也不知熱。然后就記得最愛騎自行車下稻床前面那個陡坡,特別陡,必須剎車捏到底才能下的那種陡,我卻偏愛不捏剎車,轟的一下沖下去,刺激。于是終于生活要懲罰我這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了,在第N次沖那個坡的時候,我成功地在一陣劇烈顛簸之后帶著自行車翻進了溝里,對,不要美化,就人仰馬翻四腳朝天那種。那溝好像還挺高,是插秧的那種稻田里劃出的壟旁邊的陷下去的溝。好在是大夏天,溝里沒什么水,是我不至于跌了腿磕了腦門之后還帶了一身泥兒回家。腿上黑乎乎的一道一道血,不要想得我摔得有多重啊(好吧是挺疼的),那血只是之前蚊子咬了包被我抓開了然后血液凝固形成的疤,這一摔一擦把整個小腿上的小疤疤該蹭的都曾掉了,所以流血會流成一道道的,而且顏色可觀。我在爬起來坐溝里思考了二十分鐘人生之后,冷靜地舉著車爬出來,注意小心著保護血流過的痕跡一保持它們的美觀性,順便修好了車,帶著一腿血(沒錯就是這么炫酷)回了家。無法解釋我回家路上的心情……有點小期待想讓大人們看看我的杰作?并且在幻想到他們看到后的驚恐又心疼表情時嘴角浮現出一絲笑意?啊啊啊,我這是變態啊!怎么辦,這是不是受虐傾向的前兆?難道我也是個抖M?啊啊啊……不敢想啦……
快樂的事情太多,我總是剎不住車。若是能以快樂的結尾作為結束,那也是好的,可總有種感覺牽引我一定要寫下最后這件,既然是專門寫一次童年,那么我就想用這件事做為我的童年告一段落的結點。
老家有只狗,是從老屋的時候就在了的,雖然狗子這種存在在鄉下是最平常不過了的,姥姥家的狗也是年年換,可是就是他不一樣,每一年回去我都能看到他。他不一樣,他不像姥爺養過的其他狗,有自由,他整天被一根鐵鏈拴在老屋旁邊的狗棚,吃飯天天有人送。不知道他為什么不一樣,只是年復一年回到家他都在,并且很意外地就算時隔一年每年只見面幾天,他依然認得出我,認出我,就不吠,低下頭任我摸。很多個年頭了,他都被拴在那里,卻一天也沒忘看門犬的職責,哪怕只是隔著老遠的摩托車聲響到他的耳朵,他都會提起十二分警惕,隨時做好叫喚的準備。姥姥說,每年都有毒狗的販子在灣里轉悠,每年不知道毒死多少狗。養過的有兩只中午出門轉悠晚上沒回來的,就是被毒死了或者打死了。有只姥姥很愛的最有靈性的狗,斷了一條腿還是拼命跑了回來,跑回來,卻還是不行了,沒有活長。平生最恨打狗的人,卻又無法。他被栓起來,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保護他一生平安穩妥不受危險折磨,保護他失去自由無法奔跑日漸消瘦。14年了,在我們那的狗子中是高壽,上個月我知道他走了,陪伴我愛的姥姥一同去的,有人說他一生被束縛過得不舒,但幸好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我曾在他溫順的眼里看見過光芒。
最后我想用一直沒說的那句話紀念一下我的童年和我的姥姥。亭有菜園子,你走之時停了耕種,今已荒草衡蕪也。
感謝所有分享的小伙伴兒!是閱讀把你我拉得更近,是分享讓我們變得很好!
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