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七八個剛上高一的學生趁過雙休日休息,結伴來看我,坐下后七嘴八舌地談起了他們的高中生活,事后想起他們的談話,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覺得他們所在的那個高中的教育有不少的問題。
? ? ? 學校太大了,高一招了2500多名學生,共有28個班,這28個班按學生成績分成了卓越班、A班和B班三類班級。卓越班(又叫清北班或小AA)里的學生,都是中招考試成績在650分以上的,A班是600分以上的,B班是600分以下的。學生們說兩周后就要進行考試,考試后還要重新分班,很可能高一上學期的每次考試都會與分班有關。我想:如果這樣的話,班級里的學生不是成了動態的存在嗎?那班主任又該怎么去管理班級呢?我總認為考試是對學生殺傷力比較大的一種評價方式,頻繁的考試會導致許多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才上高一,一學期就要進行那么多次競爭激烈的考試,有必要嗎?
? ? ? 學生們談起學校具體的管理措施,有好多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忍受的。比如:雖然每天有好多自習課,但學生在自習課上只能做作業或預習功課,不能看別的書。有一個學生在自習課上看《三體》,被班主任發現后,讓他站垃圾桶邊把書撕碎、扔垃圾桶里后,還給了他義務倒一周垃圾的懲罰。太可怕了吧?校園是與書香結合在一起的,這兩年從上到下,推廣閱讀、推動書香校園創建的活動此起彼伏,怎么到了高中連自覺地閱讀《三體》這樣的經典都成了要進行嚴厲懲罰的錯誤呢?
? ? ? 學生談到:自己稍不注意就會被罰。下晚自習是9:40,而宿舍熄燈是10:10。有一個學生有一天過了10:10還沒洗完澡,熄燈后沒及時躺下,就被罰寫了800字的反思。這反思寫完后是要在班級里對著全班同學念的,其實那所謂的“反思”就是檢討的代名詞啊!
? ? ? 學生說下晚自習后從教室里到宿舍都幾乎是一溜小跑著的,因為學生多,下樓時走得很慢,只恨學校沒有多設計幾個樓梯。學生還說:在學校里根本沒時間洗衣服,早上起床鈴想之前不讓起床,起床后擠著洗刷完,就該去上早操了。晚自習結束之前不準回宿舍,中午午休都是趴在教室里的桌子上睡的,所以,有時內衣臟了都沒時間換洗。
? ? 課程的設置里是沒有音樂和美術的,學校里說原因是沒有教音樂和美術的老師。學校里有幾個社團,也就是個點綴而已,班主任們都不支持學生報名去參加社團活動,所以除了早操和體育課,其他時間學生全是在教室里度過的(當然除了出去到餐廳吃飯,到宿舍睡覺),不是上課就是做作業,于是他們把這樣的高中叫“高級監獄”。聽一聽,讓我都覺得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太單調、太乏味了吧?
? ? ? 不過我看這七八個學生的精神狀態比起上初中時也沒什么變化,可能也適應了吧?
? ? ? 美國教育家鮑耶曾經說過,一個班級里的人數最好控制在30人以內,一個學校的人數最好控制在300人里面,這樣的教育規模,班級里和學校里的人才能都互相叫得出彼此的名字,才便于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能對話的交流,才會有真正的教育發生。超過了這個限度,老師和學校的管理就主要是在控制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七八千名學生的高中規模實在是太大了,學校的管理只能是粗放型的控制和懲罰了。這樣地度過三年,有好多成績在初中時頭角崢嶸的學生,在最后的高考中結果會很平庸。如此想來,這樣的結果對學生的一生來說是不是太殘酷了呢?
? ? ? 不是高中老師,作為局外人,聽學生談起高中的生活,我竟然發現了這么多那所高中的教育的不足。那如果站在局外,冷眼看一下我們學校的初中教育呢?我想:問題肯定也少不了。看來,有時想發現問題、想看清問題,得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來觀察和思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