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初中階段的班主任,是全國特級教師,一個頗有心機的女人,堪稱校園里的“政治家”。
新生入學,本校教師子弟多被集中在一個班上,據說學校專門為這個班配備了較強的師資,班主任就是這位教英語的老師。第一次家長會,她就給大家講,這個班的老師,都是學校最棒的老師,似乎要讓大家覺得,孩子在這個班上,都沾了莫大的光。后來,我漸漸發現,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她講的這些,只不過是為她操控家長所做的鋪墊而已。
我的妻子,是個只知道工作而在人際關系上比較單純的人,甚至到了“缺根弦兒”的地步,她不知道老師之間也有“政治”,也有利益角逐。因為沒有參與,就被各方都當做對立面,兒子被夾在中間,會受到莫名其妙的刁難與冷落。起初,我們不明白其中的玄妙,以為兒子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等明白過來,各種關系已經變得錯綜復雜,難以修復。時間久了,兒子為適應這些,也有了自己的一套路數,對各方的發難,見怪不怪;跟父母之間,也因著各種誤會有了些許隔膜。就這樣,兒子成了羈傲不訓、特立獨行的人。
到了初三,校內外、老師間的利益角逐漸趨白熱化,推銷教輔的、拉培訓班的,沸沸揚揚,熱鬧非凡。那時,兒子各科的教輔,少則兩三種,多則五六種,根本就不可能做完,有些就來不及打開,到后來賣廢品時還是嶄新的呢。不過,兒子真正的惹惱老師,還是培訓班的事情。
兒子的初中生活,雖說一路走來,風雨兼程,但成績始終還是蠻好的,除了偶爾出去校外補習英語,并不屑于其它各種培訓班。有次老師通知,要學生到城東路的某個破樓里聽課,兒子去了一次,感覺沒意思,表示堅決不肯再去。而事實上,這個培訓班是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合辦的,教師子弟可以免費,但要求必須去上。如果不去,就會對其他交費的學生形成“不良”示范效應——免費還不去上呢,交費去上就更沒必要了嘛!進而會影響老師們的生意,這是他們不愿看到的。
老師們拿兒子沒辦法,就給他的媽媽施加壓力,媽媽迫于無奈,只好回家修理兒子。青春期的兒子,雛鷹展翅,小馬乍行,正是內心豪情萬丈的時光——“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對各方壓力,兒子堅決不服,不惜輟學乃至離家出走……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個好孩子就這樣被迫成為“問題少年”——面對這些,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