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教育正面管教分享第36輯】
圖片發自簡書App
自責
每當孩子以哭鬧和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時,很容易引起我的自責,我認為是自己的無能和不當造成的,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遷怒自己身上,于是根本無法去專注地傾聽孩子。
逃避沖突
還有就是遇到沖突時(認為孩子哭鬧和發脾氣就是沖突)第一反應是逃避,希望世界趕快和平下來(可能因為我的性格是9型?),這也阻礙了我的傾聽。
自己能量不足
我是變色龍,我覺得孩子高興的時候我可以不在場,但他傷心的時候我絕對不能缺席,否則無異于在情感上拋棄了他,基于這樣的想法,有時候即使自己很累了,也不自覺的要求自己去傾聽孩子,傾聽過程中我沒有足夠的能量接納他,就會導致傾聽中斷;
擔心陷入情緒
對自己的不接納.我是情感優先,陷入到情緒里對我來說就像家常便飯,因為我自己經常被這種狀態困擾,所以希望孩子可以灑脫一點,當我狀態不夠好,又看到他因為一點小事陷入情緒時,我會擔心他以后和我一樣被情緒所困,這時候陷入到自己的焦慮中根本沒有耐心傾聽;
怕影響和諧
我非常關注整體和諧,如果有集體活動時孩子不高興了,我覺得整體的和諧被影響了,這個時候我想的是怎么能讓他趕快高興起來繼續和大家一起玩一起開心,就會很著急的安撫,孩子根本不買賬,導致傾聽失敗。
自己的挫敗感
我認為自己比較善于傾聽,有時候如果傾聽了一段時間,孩子仍然無法從情緒里走出來,我會有一種對自己的挫敗感,導致沒有耐心繼續傾聽。
為體現自己價值而提建議
傾聽朋友的阻礙因素:當我希望通過“善于傾聽”體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用力過猛提出各種建議和意見,導致傾聽失敗。
急于解決問題
以為放低姿態去傾聽了,其實并沒有,很容易快速進入策略或者急于解決問題。
自己情緒不好狀態很差
自己情緒不好狀態很差的時候,不想去傾聽。
想開解說教
傾聽停留在表面,忍不住想要去“開解”孩子,即使在很有耐心的時候還是說教的多,最終結果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不喜歡面對創傷
自我成長經歷中所受到的“創傷”,沒有被傾聽,所以也沒有學會如何傾聽。
忽略情感需要
思考太多,想法太多,行動太多,傾聽有時候也是一種情感表達,但是沒關注到。
當情緒很低、能量不足時
當情緒很低、能量不足時,基本沒有耐心聽孩子在耳邊嘮叨,更不用提去傾聽孩子。感覺很累很煩,沒有力氣支撐自己去聯結孩子。
自以為是”和“好為人師”
自以為是”和“好為人師”是第二個阻礙,會不自覺的打斷孩子的訴說,自以為是的給予建議。換句話說,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總覺得自己吃的鹽多走得路多,沒明白孩子此時需要的不是建議。無論建議對錯有效,都不是孩子關注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