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姑娘去上學,半路讓她買早點。
她想吃小籠包,但看見包子鋪前很多人,有點猶豫,我說:時間還來得及,想吃就去買吧,我在車上等你。
女兒下車,走過去站在一邊。我在車上看著,先她到的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后她來的也有人買到走了,她還站著。
不斷有人插隊,其實本來就沒有成隊伍,就散開圍著,有的位置正對一些,有的靠側一點,她就站考側的位置,后來又稍稍挪正了一點,還是沒有輪到她。
后邊來的,多數直接遞錢過去,大聲說自己要什么,就她一直不遞錢,不說話。
時間就要來不及了,我不得不下車,跟她說:姑娘,遞錢過去,說你要什么。
然后跟老板娘說,我姑娘站半天了,麻煩給她一下。
我知道,我壓不住心里的生氣,跟她說她應該怎樣,語氣當然很生硬。姑娘沒表情,我送她地點,她下車跟我說:老媽拜拜~
我知道我又錯了。
眼前老是閃過她站在一邊等著的樣子,仿佛看見了自己。
我看見自己心里一直在的那個小小的自己,卑怯地站在人群邊,心急,但不知道怎樣爭取讓人發現。甚至期盼有無邊的正義或規則,人人都像自己一樣遵守……
心里的那個小小的自己,也一直是躲閃著在自己的世界里偏安一隅的,自己的小世界,通常不會輕易讓人發現,自己也不輕易去接觸別人的世界。
忽然驚覺,我之所以那樣緊張姑娘表現,之所以那樣焦慮,那樣迫切地希望她堅強勇敢,真的是因為我那個內心里的小孩,在她身上看見了自己。
我從小羨慕那些能爽快表達自己欲望的人,因為我做不到,所謂“你所羨慕的,就是你欠缺的”,而我欠缺的,就特別害怕我的孩子也欠缺。
可是,我自己沒有,拿什么給我的孩子呢?于是,我的孩子,就跟我心里的那個小孩一模一樣。我心里的小孩欠缺的,她也欠缺,我曾經感受過的卑怯惶恐,她一定也有——那是怎樣一種滋味啊!我一直以不讓我的孩子有那樣糟糕的感受為努力的動力,卻還是沒有繞開。
一直以為,我跟她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條件,成長環境,都完全不一樣。
一直以為,我給她創造了相對優越的條件,我已經對得起她了。
其實,細細一想,她的最初的感受,都是源自于我的。可能我管束太嚴,才讓她束手束腳;可能我脾氣不好,她才會不敢表達自我。可能……
我一直以為,女兒從小乖巧懂事,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但其實,她明明是我生的啊,是我使得她不敢肆意地表達自我。
不會撒潑耍賴的孩子,多么地可憐。
我想辯解:我是愛她的啊~
我一直陪伴著她,一直教導著她,一直關注著她,一直……
轉念,我的這些“一直”如果不是她需要的,那就成了束縛她的繩索。
哪有什么天生的性格!孩子性格的根源,其實在父母身上都有跡可循。
自己的成長,經歷怎樣的磨礪,只有自己最清楚。那么,我怎么能夠要求我羽翼下護著的孩子,沒有任何經歷和磨練,就成長成我希望的樣子?
真慚愧。
我的孩子,我內心里一直潛藏著的無助的小孩,都過來,讓我抱抱。讓這個被歲月磨礪出來的成年人負責把你們治愈,陪著你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