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很淺思念很重,很想你,真的很想你,上海。實在抑制不了心中的情感,最后還是選擇這種文字的方式,把感情宣泄出來。
上海,想念你,想念你。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情不知何時起而一往情深。濃厚的情素,來自張愛玲的小說里《傾城之戀》《半生緣》。因為不懂,所以思考,在三月的大風中,在風吹的好大的夜晚里,在走在食堂三樓的臺階上,我思考著民國煙雨時,有一條路它叫霞飛路,我思考著小說里的故事都發生在上海,我思考著霞飛路,想念著張愛玲也可能曾在上海的一條路上撐著傘,漫步走著走著,這條路它可能叫霞飛路也可能不叫。這時的我還不了解張愛玲,不了解她的人生際遇,不了解她在上海這座浪漫的城市的發生的心酸的故事。
想著想著,又我的思想又穿越到了郭敬明筆下的上海。郭敬明,簡單的名字,這個簡單的背后又有多重的的定義,很多人來定義他,甚者定義他的人生定義他的一切。人活著,一開始,并不悲哀,悲哀的是他身上多了定義。有很多有很多,只是人們給所謂的生命賦予了太多的東西,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快樂與悲傷,勇敢與怯弱,積極樂觀與消極絕望等等,太多太多的東西,別人還有我們在無形之都在賦予甚者是強加給一個有呼吸有思想的生命,這個生命叫人,人海中的千千萬萬,萬萬千千的你我他,都逃不過這些賦予或是強加。郭敬明不例外,郭敬明筆下的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只是一座城,但它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市。
所以呢,它遭受了和人一樣的待遇,人和城市的這種遭遇也談不上幸與不幸,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人們賦予的和強加的,讓人和城市變得更加有內涵了。而我從郭敬明的筆下,讀到了一個上海它是一個夜晚繁華而又落寞的城市,在這里我可能沒有讀透上海,用繁華與落寞來形容上海來自與我對郭敬明筆下的上海的書寫還有郭敬明的的人生感受的揣測。
上海它是一本厚厚的厚厚的無字書。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承載了無數人的故事。我知道的只有張愛玲還有她筆下的故事知道只有郭敬明還有他身邊和筆下的故事。怎么辦呢,我沒有故事留下,我心里不慌張,值得慶幸的是還好我也曾在上海留下看不見也找不到的腳印。情深深雨蒙蒙。是的我在這下雨天,深深的想念它,因為張愛玲因為郭敬明因為我走過上海的一條路,這是一條很長很長的天山路。還有在一個夜晚我看見了最美的畫面,此后那畫面定格在我心里,騎著單車的短發女生與我相遇在高架橋下面,我留下一句對不起而她留下了一句沒關系。停留是剎那轉身在天涯。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記得很清楚,我第一次去上海,很朦朧的記憶卻是刻骨銘心的記住了。第二次去上海,還不懂憂傷,卻很是憂傷地在一個公園里留下了不懂憂傷的眼淚,寫下了一篇被朋友夸到的美麗日志,一切沒有原因。第二次去上海的時候我喜歡這句話‘停留是剎那轉身即天涯’同時也喜歡了白落梅,深深地喜歡上她,并開始摘抄她的靜如流水的文字,第三次去上海,其實沒有去,心飛去了,牽掛在那里,有親人還有朋友。那時候不懂思念,卻非常思念好像得了一種病。在家里的我看著時間想著上海的梅雨季節,想著上海的酷熱。其實沒有第三次也沒有第四次,我只是太想念上海了,不知為何想念,我想念張愛玲筆下的上海,浪漫背后的心酸,但我不向往郭敬明筆下的上海,繁華背后的落寞。不知道第四次去上海是什么時候,真擔心自己會哭,哭也是沒有原因的。我想念你,很想念,記憶很淺,思念很重。我想念你,很想念你,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