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聲諄諄教誨“不要推卸責任,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導出了很多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好孩子,但是我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也發現:這句話是導致很多人內疚、自責的第一推手。
導致內疚、自責心理的第一推手
內疚和自責的心理可以稱之為人類心理防御系統的毒藥,這兩種心理一旦產生而又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就會逐漸蔓延并摧毀人們的心理防御,非常容易讓人們陷入一個無限循環的怪圈里無法掙脫。
而導致這兩種心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人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樣的教導本意是好的,如果用得適度肯定是好的,問題是有的人沒有把握好程度,讓它變成了“事情變成這樣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責任,我應該一個人承擔”。
理解上的變形導致的后果是:過度攬責上身,掉到內疚、自責的坑里爬不出來了。
比如你和朋友一起去自助旅行,由于兩個人都沒有太多經驗,都沒有帶備用藥,然后你的朋友由于水土不服上吐下瀉,一時半會又找不到藥店,拖著拖著就發燒了,這次旅行只好就此作罷。
客觀看待這件事,其實兩個人都有責任,主要問題在于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
朋友的體質適應能力不夠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環境的原因也是大頭,因為你們去旅行的那個地方,沒有良好的配套設施,比如適宜的氣候、干凈的飲食、藥店、醫院等。
但是事情發生以后,你開始發揮“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優良”傳統,還不僅限于此,你還把所有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要是我提前做好攻略,要是我把藥物準備齊全,要是我們換一個地方旅行,要是……
然后內疚和自責的心理開始發酵,你開始痛苦,惡性循環由此開始。
責任歸因的合理順序
由于這些原因找我做心理咨詢的人們,無疑都沒有學會合理的責任歸因順序。
在我看來,推卸責任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合理的歸因卻是必要的。
比較好的歸因順序是這樣的:外界環境—外在條件—外部人員—自己。
外界環境是指天氣、地理等因素,我們分析一件事情,一定不要繞開外界環境這個不可抗力因素,歸因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考慮到。
外在條件是指任務難度、運氣好壞等,這些也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也屬于不可抗力因素,歸因的時候也必須參考到。
外部人員是指除了自己以外參與到事件中的人員,這也是我們無法完全掌控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志,歸因的時候必須把外部人員的責任歸納出來。
最后的歸因對象才是自己,要分析自己的身體狀況、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其中身體狀況和能力高低對自己來說屬于不完全可控因素,只有努力程度才是完全可控的因素。
你會發現,按照這個歸因順序和分析方法,在事件中你能造成的影響其實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你所要承擔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責任而已。
這是非常必要而又有效的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方式。
不管你是學習者還是教育者,涉及到責任歸因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明確: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頂天立地的人,和做一個合理承擔責任的人并不沖突。
從今天開始,請拒絕把黑鍋全蓋到自己頭上,珍愛生命,遠離盲目!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