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情形:
?參加了一場會議,雖然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廢話——但是剛到下半場精力就急劇下降,連集中注意力都變得困難。
?精心規劃了一天的12小時,但是到了中午精力就走向了負面,毫無耐心,焦躁易怒。
?晚上專門為孩子騰出時間,卻仍被工作的思緒煩擾,不能專心陪孩子。
?日記和掌上電腦都提醒今天是愛人的生日,傍晚來臨時卻因為疲倦失去了慶祝的心力。
如果有,那么你需要考慮精力管理了。
自然本身存在規律的脈動,在活躍和休息之間有節奏、波浪形地交替。潮起潮落,四季更替……同樣,鳥類遷徙、熊類冬眠、魚兒產卵,自然界生物的活動也有一定的節律。
人類也一樣,我們的“活動—休息”模式遵從生理節奏,大約每24小時循環一次。
精力簡單來說就是做事的能力。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與恢復。
人需要順應消耗與恢復的節奏,運動與休息的交替進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現。“張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維持機能和保持健康的關鍵。
平衡壓力和恢復不僅在競技體育中有重要意義,也同樣應用于生活中各方面的精力管理。
能力拓展的關鍵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極限,又要定期休息恢復。如果在某些層面過度訓練和另一些層面訓練不足都會導致同樣的結果:我們的感覺會越來越糟。
作者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晰:
自然界存在著晝夜交替的規律。
人類的精力也是一樣,消耗與恢復交替進行。
在體育運動中壓力與恢復交替的訓練方法,也可以適用在精力管理上。
A1
精力管理這個話題之前沒有重視,總有一個潛意識的觀念,覺得如果自己想做一件事,即使再累,給自己打下雞血(提提神),也能繼續高效地做事的。
自從看了《奇特的一生中》后,佩服柳比歇夫精確似機器的作息,也嘗試對自己進行了時間管理,每天都會給自己看書閱讀聽課的時間,如果哪一天因為太忙沒法保證時間投入,心里產生內疚與負罪感,往往會強迫自己即使再累也要看上半個小時的書。
作者在書中講到:仿佛這個世界憎惡休息。
老板會樂意看到員工伏案工作,而對聊天、休息的員工橫眉冷對。很多公司中高層也往往高負荷工作,從來不給自己恢復的時間。
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嚴格要求,另一方面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固有設計——我們的身體被大自然設計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而現代人類無視自然賦予的節奏,喜歡反天性而為。
越是忙碌,越會高看自己,認為自己對他人來說不可或缺。很少陪伴家人好友、不知疲倦、四處救火,不給自己留下喘息的時間,這是現代社會成功的典范。
前段時間,個人情緒和精力跌入了低谷。養成了半年多的晨起習慣被打斷,早上無法再靠生物鐘來叫醒自己。為了讓自己保持住早起,有意識地把睡眠時間增多了、晚上也睡地更早……想盡辦法進行調整,但是沒有什么效果。困惑與調整之時,看到了《精力管理》,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A2
就像書中所言,我意識到了,四季交替、熊類冬眠……冬季的睡眠需要比平時要長一點,這是自然的規律。不糾結后,反而找回了自己的早起生物鐘。
另外,之前機械地效仿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一有閑暇時間,就給自己看會書、看一篇微信文章——給自己輸入,長期下來,很累!——這是對自己精力的過度使用。
那么我的A2來了:
如何去實踐精力的消耗與恢復交替進行:
①養成午休習慣。
中午通常不休息,往往用來看會新聞,刷微信……我的下一步行動就是:每天中午重啟下自己。在《有效睡眠》的書中,作者也提倡在午餐后適當給自己30~40分鐘的小睡,恢復自己的精力。
②給自己放松的機會
2016年閱讀是輸入,簡書、拆書、分享是輸出。初步設定了自己的閱讀與輸出目標。
每完成25本書,給自己一個獎勵,比如去看一場電影(暫時只想到這個-_-||)。
完成這次的10篇RIA作業,給自己放一天假。(∩_∩)
如果看了我的RIA,你也想到了自己的事例,請在文章后面留言評論吧,我會熱情地回復你的。不信試試!